杨晓平1) 陈立春1) 马文涛1) 陈慧3) 周挚3) 李岩峰2) 谢英情3) 施伟华3) 常祖峰3). 2008: 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地表变形的构造分析和解释. 地震学报, 30(2): 165-175.
引用本文: 杨晓平1) 陈立春1) 马文涛1) 陈慧3) 周挚3) 李岩峰2) 谢英情3) 施伟华3) 常祖峰3). 2008: 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地表变形的构造分析和解释. 地震学报, 30(2): 165-175.

  • 摘要: 以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6.4级地震地表裂缝、喷砂冒水、地震滑坡、地震崩塌等资料为基础,结合震区的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资料,研究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其强震频繁发生的动力学机制. 地震地表裂缝资料表明,北西向的宁洱断裂班海段具有右旋走滑的特征,北北东向的断层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质. 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330deg;方向上的长13.5 km、宽4 km的范围内. 等震线的长轴方向亦为330deg;,Ⅷ度区长轴长度为17 km. 震源机制解资料显示,宁洱6.4级地震的北西向节面为右旋错动,北东向节面为左旋错动. 大于等于2.0级的余震分布优势方向为330deg;,深度为3——12 km,优势深度为3——10 km,余震分布与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带一致. 以上资料说明,宁洱断裂班海段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最后以活动地块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宁洱地震的动力来源为印度板块的向北推挤使青藏高原向东滑移,在滇西南地区转化为向南南东方向的挤出,使宁洱附近网络状的北西向断裂发生右旋活动,北东向断裂发生左旋活动. 这种构造格局可能是该区频繁发生6.0——6.9级地震的原因.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