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艳 赵国泽 王继军 汤 吉陈小斌 邓前辉 宣 飞 赵俊猛. 2005: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弧形构造区地壳电性结构探测研究. 地震学报, 27(4): 431-440.
引用本文: 詹 艳 赵国泽 王继军 汤 吉陈小斌 邓前辉 宣 飞 赵俊猛. 2005: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弧形构造区地壳电性结构探测研究. 地震学报, 27(4): 431-440.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弧形构造区地壳电性结构探测研究

  • 摘要: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弧形构造区(105deg;~107deg;E,36deg;~37.5deg;N)的5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处理分析和二维反演,得到研究区内东西宽约160 km、深约60 km范围的地壳电性细结构. 结果表明: 研究区呈现南西——北东的带状分布特征. 由南西——北东可分为6个电性区块,依次为西吉盆地(Ⅰ)、西、 南华山隆起(Ⅱ)、兴仁堡-海原盆地(Ⅲ)、中卫-清水河盆地(Ⅳ)、中宁-红寺堡盆地(Ⅴ)和鄂尔多斯西缘带(Ⅵ). 各区块在平面上呈北西撒开、 南东收缩的ldquo;扫帚状rdquo;形态;弧形构造区弧顶附近构造完整、规模大,自弧顶向北西、南东两端构造规模逐渐减小. 地表到深度10 km左右,西、南华山隆起和鄂尔多斯西缘带呈高阻特性,西吉、兴仁堡-海原、中卫——清水河和中宁-红寺堡4个盆地的电阻率较低且呈盆地凹陷形状. 其中兴仁堡-海原盆地电性基底最深,显示为南西深北东浅的ldquo;簸箕状rdquo;起伏形态. 研究区发育不连续的壳内低阻带,与该区中、强震活动密切相关. 1920年海原大震区存在明显的电性结构差异,震区南西侧和上部区域为相对高阻,北东侧和下部区域为相对低阻.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