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 第2卷 第1期
摘要:
本文导出拉梅常数不相等情形的半无限弹性介质中任意倾角的矩形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给出走向滑动和倾向滑动的倾斜断层的应力场在地表面的等值线图.讨论了介质的泊松比、断层面的倾角、上界和下界对地面的应力场的影响.作为一种应用,计算了通海地震、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断层近场的剪应力和流体静应力的等值线图,并同这三个地震的强余震的空间分布作比较,发现大多数强余震分布在流体静应力为正值的引张区内.
本文导出拉梅常数不相等情形的半无限弹性介质中任意倾角的矩形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给出走向滑动和倾向滑动的倾斜断层的应力场在地表面的等值线图.讨论了介质的泊松比、断层面的倾角、上界和下界对地面的应力场的影响.作为一种应用,计算了通海地震、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断层近场的剪应力和流体静应力的等值线图,并同这三个地震的强余震的空间分布作比较,发现大多数强余震分布在流体静应力为正值的引张区内.
摘要: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后在震中以西不远的一条长约250公里的北西—南东向剖面上进行了五次重力测量,震前三次,震后两次.剖面上相邻两个测点的重力差的测量均方误差小于40微伽.自1972年6月至1973年5月的一年期间的三次观测结果表明,剖面东南段重力值显著下降,最大达352微伽.地震以后,1975年3月的第四次重力测量发现,剖面东南段的重力值回升到第一次测量时的水平.1975年7月的第五次测量则表明剖面东南段的重力值继续上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后也观测到重力的变化,不过地震前重力是增加而不是减少.震前和震后,在震中以北不远的一条长约270公里的东西向剖面上各进行过两次重力测量.结果表明,主震后整个剖面,特别是靠近唐山的那些测点的重力也有逐渐恢复到震前第一次测量时的数值的趋势.由这些结果可以看到,重力的变化与地震的发生似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重复大地水准测量资料估计的地面高程变化所能引起的重力变化远比所观测到的变化为小.因此,我们推测某些大地震可能与地壳和上地幔内的质量迁移有关,认为所观测到的重力变化大部份是质量迁移引起的.我们对质量迁移的重力效应作了理论分析,但是,对迁移的物理过程我们还很不清楚.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后在震中以西不远的一条长约250公里的北西—南东向剖面上进行了五次重力测量,震前三次,震后两次.剖面上相邻两个测点的重力差的测量均方误差小于40微伽.自1972年6月至1973年5月的一年期间的三次观测结果表明,剖面东南段重力值显著下降,最大达352微伽.地震以后,1975年3月的第四次重力测量发现,剖面东南段的重力值回升到第一次测量时的水平.1975年7月的第五次测量则表明剖面东南段的重力值继续上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后也观测到重力的变化,不过地震前重力是增加而不是减少.震前和震后,在震中以北不远的一条长约270公里的东西向剖面上各进行过两次重力测量.结果表明,主震后整个剖面,特别是靠近唐山的那些测点的重力也有逐渐恢复到震前第一次测量时的数值的趋势.由这些结果可以看到,重力的变化与地震的发生似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重复大地水准测量资料估计的地面高程变化所能引起的重力变化远比所观测到的变化为小.因此,我们推测某些大地震可能与地壳和上地幔内的质量迁移有关,认为所观测到的重力变化大部份是质量迁移引起的.我们对质量迁移的重力效应作了理论分析,但是,对迁移的物理过程我们还很不清楚.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一个解时空反演问题的方法.通过把华北地区看成是由24条主要断裂带组成的地质构造骨架,在15公里深处按照平面应变的理想塑性体处理,用有限单元方法计算了本地区在均匀边界外力作用下发生地震危险的地带.然后用逐次降低断层内摩擦系数的办法,模拟近十二年来历次大地震,计算释放应力后应力场的变化、断层的错动.将计算结果和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对各个力学参数和构造骨架进行了多次修改,使它们尽量接近.结果说明本方法能够基本上重复近十二年来的地震迁移规律,并可望对未来的地震危险区提出参考意见.结果还说明地震以后在沿断层错动方向的左前方有一狭窄扇形地带安全度增加,而其余较大地区由于断层处的应力释放使剪破裂的危险度有些增加.
本文描述了一个解时空反演问题的方法.通过把华北地区看成是由24条主要断裂带组成的地质构造骨架,在15公里深处按照平面应变的理想塑性体处理,用有限单元方法计算了本地区在均匀边界外力作用下发生地震危险的地带.然后用逐次降低断层内摩擦系数的办法,模拟近十二年来历次大地震,计算释放应力后应力场的变化、断层的错动.将计算结果和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对各个力学参数和构造骨架进行了多次修改,使它们尽量接近.结果说明本方法能够基本上重复近十二年来的地震迁移规律,并可望对未来的地震危险区提出参考意见.结果还说明地震以后在沿断层错动方向的左前方有一狭窄扇形地带安全度增加,而其余较大地区由于断层处的应力释放使剪破裂的危险度有些增加.
摘要:
利用四川及甘肃台网记录到的直达波到时资料,对1976年8月四川松潘—平武地震前的波速比异常变化作了初步探讨.所得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前波速比有明显的异常变化,Vp/Vs异常期及恢复期均较短,异常区在偏于主震震中南面的四川境内,其范围较大.Vp/Vs异常的某些特点显示出这次地震与1973年8月松潘—南坪6.5级地震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的区别.结合这一地区波速比异常变化的特点,本文对波速比回返问题和波速异常区叠加问题作了一些讨论.
利用四川及甘肃台网记录到的直达波到时资料,对1976年8月四川松潘—平武地震前的波速比异常变化作了初步探讨.所得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前波速比有明显的异常变化,Vp/Vs异常期及恢复期均较短,异常区在偏于主震震中南面的四川境内,其范围较大.Vp/Vs异常的某些特点显示出这次地震与1973年8月松潘—南坪6.5级地震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的区别.结合这一地区波速比异常变化的特点,本文对波速比回返问题和波速异常区叠加问题作了一些讨论.
摘要:
研究了唐山地震及其强余震临震前,北京地区枯井喷气发响以及浅层地下水变浑和水位上升的特征和原因,论述了这些现象可能含有前兆信息的理由,并研究了异常的动力、机理、地质背景和物质来源,讨论了这些异常与唐山地震的关系以及研究地下水与地震关系的意义.由于未发现深部气体的大量喷涌,故认为这些异常现象反映了浅层地下水和气体的异常运移,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由北京地区活动断层脉冲形式的附加构造应力场作用于一定水文地质结构的结果.认为深入研究地下水和气的异常运移,可能对地震预报有一定意义.
研究了唐山地震及其强余震临震前,北京地区枯井喷气发响以及浅层地下水变浑和水位上升的特征和原因,论述了这些现象可能含有前兆信息的理由,并研究了异常的动力、机理、地质背景和物质来源,讨论了这些异常与唐山地震的关系以及研究地下水与地震关系的意义.由于未发现深部气体的大量喷涌,故认为这些异常现象反映了浅层地下水和气体的异常运移,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由北京地区活动断层脉冲形式的附加构造应力场作用于一定水文地质结构的结果.认为深入研究地下水和气的异常运移,可能对地震预报有一定意义.
摘要:
本文叙述了松潘一平武1976年7.2级地震前水氡含量的异常特征.指出震中区松潘及以北地区(360公里范围内)一些泉点水氡出现长达5年左右的趋势性升高异常和短期临震异常,并试图对异常引起的原因作初步讨论.认为震中及其周围地区构造应变的缓慢积累是引起水氡大范围、长时间趋势性升高的原因.岩体微破裂的产生使地下水中氡含量急剧升高.除此之外,地壳块体间加剧的垂直升降运动,使泉水补给来源发生变化,也是引起水氡短期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叙述了松潘一平武1976年7.2级地震前水氡含量的异常特征.指出震中区松潘及以北地区(360公里范围内)一些泉点水氡出现长达5年左右的趋势性升高异常和短期临震异常,并试图对异常引起的原因作初步讨论.认为震中及其周围地区构造应变的缓慢积累是引起水氡大范围、长时间趋势性升高的原因.岩体微破裂的产生使地下水中氡含量急剧升高.除此之外,地壳块体间加剧的垂直升降运动,使泉水补给来源发生变化,也是引起水氡短期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摘要:
为探索地震的短期预报,普查了云南省1960—1974年期间发生的中强震震前气压场的时空变化,通过最优二分割方法,筛选出来了与云南三个地震带有关的若干气压相关区(站).文末给出的1975—1977年内符检验结果表明,气压异常可能是地震近期发生的一个征兆.
为探索地震的短期预报,普查了云南省1960—1974年期间发生的中强震震前气压场的时空变化,通过最优二分割方法,筛选出来了与云南三个地震带有关的若干气压相关区(站).文末给出的1975—1977年内符检验结果表明,气压异常可能是地震近期发生的一个征兆.
摘要:
在我国大陆Ms=7.3以上的大地震所牵联的晚期最大近震和远震的应变能量依赖于如下诸因素:1、主震的应变能量;2、主震后当天最大近震的应变能量;3、主震后15天内最大近震的应变能量和发震时间.文中公式(9)和(10)则具体给出了定量的表示式.
在我国大陆Ms=7.3以上的大地震所牵联的晚期最大近震和远震的应变能量依赖于如下诸因素:1、主震的应变能量;2、主震后当天最大近震的应变能量;3、主震后15天内最大近震的应变能量和发震时间.文中公式(9)和(10)则具体给出了定量的表示式.
摘要:
国家地震局组织所属单位共同编制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300万),1977年已由国家地震局正式颁布,供建设规划和确定中、小型工程地区基本烈度使用参考.地震基本烈度是指某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该图是一幅1973年以后未来百年内地震基本烈度的预告图.本文介绍了编制该图的主要原则和方法.由于目前对地震活动的认识水平和研究程度的限制,方法不可能是完善的,预告也不一定准确,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国家地震局组织所属单位共同编制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300万),1977年已由国家地震局正式颁布,供建设规划和确定中、小型工程地区基本烈度使用参考.地震基本烈度是指某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该图是一幅1973年以后未来百年内地震基本烈度的预告图.本文介绍了编制该图的主要原则和方法.由于目前对地震活动的认识水平和研究程度的限制,方法不可能是完善的,预告也不一定准确,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