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0卷  第1期

地壳结构与地震
首都圈东南部地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
吴 晶1, 2)高 原1, 2)陈运泰1)
2008, 30(1): 1-11.
摘要:
基于首都圈地震台网2002——2005年的区域地震波形数据,采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 计算得到首都圈东南部地区(38.5deg;N——39.85deg;N,115.5deg;E——118.5deg;E)24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 结果表明,首都圈东南部地区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与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相近,与华北地区GPS主压应变测量结果一致;但首都圈东南部盆地地区的剪切波分裂观测结果与首都圈西北部的隆起——盆地构造结合区的观测结果不同. 这说明了不同的构造对观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还表明,台站附近的断层分布状态对观测结果影响很大,复杂的断层分布会加剧剪切波分裂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 本研究区域南部台站与北部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该区南北部的构造及应力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有关. 
震源及破裂过程
用频率域台阵技术推测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的破裂时间与几何特征
张红霞1)许力生1)陈运泰1)李春来1)K.Stammler2)
2008, 30(1): 12-25.
摘要:
概述频率域远场台阵技术应用于大地震能量辐射源的追踪原理,介绍利用这一技术追踪能量辐射源的一般步骤,并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为例,分析资料处理中主要参数设置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地震台阵(EK台阵)的宽频带波形资料,获得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的起始破裂点的位置,能量辐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破裂持续时间. 根据EK台阵资料的分析结果,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布喀达坂峰东侧(35.92deg;N,91.70deg;E),破裂持续时间不超过160 s,破裂长度约520 km. 其中,初始破裂点以西为180 km,以东为340 km. 断层西段在布喀达坂峰附近向西南方向发生弯曲,与地表破裂吻合. 断层东段似乎在西大滩断裂附近向东北方向发生弯曲,其方向与西大滩断层的走向一致,但二者相距约30 km. 另外,分析结果似乎表明, 地震断层的西段近乎直立,而东段逐渐南倾.
云南鲁甸3次MS5.0地震破裂参数的研究
阮 祥1,2)程万正2)
2008, 30(1): 97-102.
摘要:
地应力
云南武定M6.5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数值模拟及其与余震活动的关系
虎雄林1, 2)吴小平1)杨润海2) 付 虹2)胡家富1)黄 雍2)
2008, 30(1): 26-35.
摘要:
在离散波数法(DWN)基础上,计算了武定M6.5地震断层破裂在周围介质中产生的位移时程(位移理论地震图)和动态位移场;进行弹性动力学转换后,求得应变时程和动态应变场;最后得到了武定M6.5地震所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量和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场,进而研究其与后续余震的关系. 结果表明,动态应力最大峰值和静态应力的正区均呈非对称性分布,两者的分布特征与余震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在动态应力峰值为正的确定区应力值超过了0.1 MPa触发阈值, 在静态应力值为正的确定区应力值超过了0.01 MPa触发阈值. 这说明动态应力和静态应力均有助于余震的发生.
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反演
康 英1)杨 选1)陈 杏1)陈贵美1)郑斯华2)
2008, 30(1): 59-66.
摘要:
利用137个震源机制解的资料,反演了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获得了12个地区的构造应力张量数据. 结果表明,福建西南部、江西南部、广东河源、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大主应力sigma;1的方位大致为WNW;广东阳江地区最大主应力sigma;1的方位为NW,广西东部两区和北部湾地区最大主应力sigma;1的方位为近NNW. 从东到西,最大主应力sigma;1方位大体上呈WNW-NW-NNW变化;最小主应力sigma;3的方位大体上呈NNE到ENE变化. 中等主应力sigma;2相对大小R值在北部湾地区最小,福建龙岩地区最大. 断层运动以走滑型为主.
地震波研究
SS波形复杂性研究
何小波1)周蕙兰1)马延路1)钮凤林2)
2008, 30(1): 36-46.
摘要:
通过使用传播矩阵方法计算全波场理论地震图和对观测资料分析,对40deg;——180deg;震中距范围内SS波形复杂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探讨. 研究表明,S波在反射点的莫霍面和地表产生的透射转换与反射转换震相,是造成SS波形复杂化的主要因素;反射点莫霍界面两侧的波速差异程度对各转换震相幅度有重要影响. 当反射点地壳比较薄时,台站地壳也对SS波形的复杂化起作用. 这些影响因素共同造成了SS的切向与径向分量之间的分裂时间与反射点地壳厚度具有明显正相关性. 对SS反射点分别落在中国东部和西部的两组观测波形资料进行了分析,并测量了切向与径向之间的分裂时间. 结果表明,地壳较厚的西部的分裂时间明显大于地壳较薄的东部的分裂时间,并有可能发展一种利用SS分裂时间来估算地壳厚度的新方法.
重叠区域伪谱法计算非均匀地球介质地震波传播
严九鹏 王彦宾
2008, 30(1): 47-58.
摘要:
伪谱法是一种高效、高精度计算非均匀介质地震波传播的数值算法,由于它的微分算子的全局性,一般认为该方法不适于并行计算. 本文介绍了并行计算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重叠区域分解算法,给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伪谱法的并行算法. 文中给出的算法将介质划分为相互重叠的若干区域,在各个子域上单独求解,利用重叠部分的解的传递,将各个子域连接起来,实现了伪谱法在分布式并行处理机上的计算. 文中给出了一个将二维区域分解的算例,比较了并行算法和整体算法的结果,分析了并行算法的计算精度. 结果表明,并行算法会有效降低计算时间,并且保证计算精度. 该方法在大规模三维非均匀介质的地震波场模拟方面有应用价值.
小波包分解树结点与信号子空间频带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
曾宪伟1,2)赵卫明1)盛菊琴1)
2008, 30(1): 90-96.
摘要:
小波包变换的Mallat分解算法可以把较宽的信号频带划分成相等带宽且互不重叠的窄频带,但由于信号子空间频带的频率大小并非按照分解树结点(node)编号的大小顺序排列,各个结点重构信号的频率范围不易判定. 本文通过分析小波包变换的Mallat分解算法与分解滤波器的关系,设定频带编号与结点编号间进行二进制转化的运算规则,得到了小波包分解树结点与信号子空间频带的对应关系,然后通过模拟信号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小波包信号子空间频带的排列规则是正确的.
地壳形变,运动与地震
球坐标系中图形单元应变与旋转张量及其误差解算
孟国杰1)任金卫1)伍吉仓2)申旭辉1)
2008, 30(1): 67-75.
摘要:
利用泰勒级数展开和弹性力学的几何方程,推导了球坐标系中由GPS位移数据解算图形单元应变和旋转张量的解析公式. 通过线性化处理,并利用误差传播定律,详细推导了图形单元应变和旋转张量的误差公式. 利用川滇地区最新的GPS测站位移速率数据,采用图形单元法解算了该区的面应变率及最大剪切应变率分布,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同时阐述了图形单元应变数学模型的局限性,讨论了图形单元法计算应变的意义以及图形单元的选择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应变计算的定权方法,还讨论了GPS观测网图形单元的地心半径差异与应变的关系问题.
电磁辐射,电离层变化与地震
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云南普洱地震前的电离层扰动
朱 荣1)杨冬梅1)荆 凤2)杨俊英3)欧阳新艳2)
2008, 30(1): 76-81.
摘要:
北京时间2007年6月3日5时34分56秒(2007年6月2日21时34分56秒UT)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23.0deg;N, 101.1deg;E)发生了MS6.4地震, 本文分析了DEMETER数据中心从此次地震前10天(5月23日)至地震当天共11天的数据, 寻找可能与此次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前兆. DEMETER卫星在此期间有284个半轨,本文选择研究了飞过震中周围约1 888 km范围上空的29个半轨(在此范围内卫星到震中的最大距离为2 000 km). 其中,在29个半轨中的7个半轨中发现了7次异常事件,它们的电场频谱、电子和离子的温度及密度与周围空间相比表现了同步的变化. 其中5次事件出现在研究的区域内,即震中周围1 888 km范围的空域中, 而另外两次事件则远离研究的区域. 分析表明这5次事件可能与普洱地震有关.
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研究
前兆逆向追踪法与台湾地震前兆
王丽萍1)李 勇1) 马 丽2)张淑梅1)
2008, 30(1): 82-89.
摘要:
用前兆逆向追踪法研究台湾东部地区大地震前兆, 讨论适合该地区地震链和中期图象的参数,确定地震链的中期图象阈值. 将线性判别方法应用于地震链的中期图象,给出一种探索大地震前兆的途径.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这种途径可降低对该地区大地震的虚报率; 前兆逆向追踪法在台湾地区是适用的.
其它
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2007年8-9月)
陈培善
2008, 30(1): 103-104.
摘要:
致谢审者
2008, 30(1): 105-105.
摘要:
《地震学报》征稿简则
2008, 30(1): 106-10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