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0卷  第2期

地震波研究
P-SV波展平变换的精确求解--以地震面波为例
黄 慧 陈晓非
2008, 30(2): 105-113.
摘要:
以地震面波问题为例,提出P——SV波展平变换的精确求解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近似求解方法的适用性及适用范围. 结果表明,展平变换指数m对最终结果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可选取任意值;在短波近似条件下,展平变换的近似解法是适当且合理的;展平变换的近似解法比精确解法的效率高一倍. 对于频率较低的问题,应采用精确的求解方法.
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剪切波分裂研究
张永久1) 高 原2)石玉涛2)程万正1)
2008, 30(2): 123-134.
摘要:
通过对成都数字地震台网2000年5月1日——2006年12月31日6年多资料的分析,使用剪切波分裂SAM系统分析方法,获得了四川地区8个地震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 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大部分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主要为NE或NW方向;位于活动断裂上或几条活动断裂交汇部位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大多数与对选用的小地震起控制作用的活动断裂走向一致,或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 但复杂的局部构造会影响剪切波分裂结果, 造成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主要活动断裂走向不一致, 或与区域主压应力相差较大的现象.
西伯利亚下地幔底部的剪切波各向异性
杨凤琴 刘 斌 倪四道 曾祥方 戴志阳 吕 彦
2008, 30(2): 209-213.
摘要:
地壳结构与地震
利用面波波形模拟探测中国大陆地壳和上地幔波速结构的分区特征
冯 梅1)安美建1)Suzan van der Lee2)
2008, 30(2): 114-122.
摘要:
对穿过中国大陆东部、中部、北部和西部4个不同地区的8条地震射线路径的波形进行拟合分析,反演得到了各路径下方的一维平均波速结构.反演得到的地壳和上地幔波速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分区特征,该特征与已知的大地构造单元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吻合较好. 表明面波波形拟合方法是一种可靠的探测地壳和上地幔波速结构的方法,且比单纯利用基阶面波频散对上地幔结构探测更具优势.
临潼-长安断裂带的几何结构及形成机理
师亚芹冯希杰 戴王强 李晓妮 任 隽 种 瑾
2008, 30(2): 152-164.
摘要:
根据野外大量断层露头以及人工地震结果表明,临潼——长安断裂带主要由两条断层组成,即麻街——碾湾断层和胡家沟——首帕张断层. 麻街——碾湾断层, 在灞河右岸的高桥分出一条分支断层,即王家碥——侯家湾断层; 胡家沟——首帕张断层在铜人塬和少陵塬分出一条分支断层,即冢底村——唐家寨断层. 断裂表现为张性倾滑正断层性质,平面上局部范围大致呈平行等间距展布,剖面上向西北呈阶梯状降落,成ldquo;Yrdquo;字型组合。深地震反射结果显示,该断裂深约5——8 km,为基底断裂,深部为铲形正断层. 临潼——长安断裂带是在近南北向引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典型的伸展断裂系,同时受余下——铁炉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的影响,使断裂带从东北向西南呈帚状展布形态.
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研究
用前3秒P波估计地震大小的早期预警方法是否适用于短周期记录?-1999年集集地震序列的模拟实验
许 洋1)吴忠良1, 2) 蒋长胜1)俞言祥1)杨建思1)
2008, 30(2): 135-143.
摘要:
现有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大多采用宽频带记录或强震记录, 然而很多地震台站仍然使用短周期地震仪. 用短周期地震记录估计大地震震级时会出现饱和的现象早已众所周知. 但需要研究的问题是tau;c和Pd方法估计地震震级时出现饱和的震级到底是多少.为研究使用短周期记录进行地震早期预警的可能性,本文使用1999年集集地震序列的强震数据(包括主震和31次余震)进行模拟实验,所选地震序列的震级在4级到7.6级范围内. 用强震记录与短周期地震仪响应函数的卷积模拟短周期记录,利用其前3秒波形计算参数tau;c和Pd,并与用原始的强地面运动记录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在一定程度上,短周期地震记录仍可用作地震的早期阈值预警,并且Pd方法直到6.5级才出现饱和,好于tau;c方法.
地下流体,地球化学与地震
从昌平井体应变、水位对地震波的响应特征求算含水层的Skempton常数
晏 锐1, 2)陈 颙3)高福旺1)黄辅琼1)
2008, 30(2): 144-151.
摘要:
以理想孔隙弹性介质线性孔隙弹性理论为基础, 利用井含水层系统孔隙压力变化与体应变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以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S8.7(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目录)地震波引起的昌平地震台水位和体应变波动资料为例,分别从时间域和频率域分析了水位与体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计算出地震波通过含水层时引起的水位波动对体应变的响应系数,给出了一种估算Skempton常数B的方法,为求解含水层特性提供了途径.
地壳形变,运动与地震
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地表变形的构造分析和解释
杨晓平1) 陈立春1) 马文涛1) 陈慧3) 周挚3) 李岩峰2) 谢英情3) 施伟华3) 常祖峰3)
2008, 30(2): 165-175.
摘要:
以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6.4级地震地表裂缝、喷砂冒水、地震滑坡、地震崩塌等资料为基础,结合震区的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资料,研究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其强震频繁发生的动力学机制. 地震地表裂缝资料表明,北西向的宁洱断裂班海段具有右旋走滑的特征,北北东向的断层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质. 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330deg;方向上的长13.5 km、宽4 km的范围内. 等震线的长轴方向亦为330deg;,Ⅷ度区长轴长度为17 km. 震源机制解资料显示,宁洱6.4级地震的北西向节面为右旋错动,北东向节面为左旋错动. 大于等于2.0级的余震分布优势方向为330deg;,深度为3——12 km,优势深度为3——10 km,余震分布与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带一致. 以上资料说明,宁洱断裂班海段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最后以活动地块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宁洱地震的动力来源为印度板块的向北推挤使青藏高原向东滑移,在滇西南地区转化为向南南东方向的挤出,使宁洱附近网络状的北西向断裂发生右旋活动,北东向断裂发生左旋活动. 这种构造格局可能是该区频繁发生6.0——6.9级地震的原因.
震害,烈度,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工程
断层相互作用对中国川滇地区地震危险评估的意义
Ch.Gkarlaouni1)E.E.Papadimitriou1)V.G.Karakostas1)闻学泽2)金学申3)A.Kilias4)潘 华5)
2008, 30(2): 176-197.
摘要:
研究了1904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四川、云南地区的强烈地震所伴生的库仑应力变化. 研究区涉及了中国大陆最活动的地震带. 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会聚带的碰撞, 菱形区域的构造运动受到西藏高原向东扩展的影响,在东——西方向上受到主要板内走滑断裂运动的调节. 在研究区,断层顺时针逐步旋转,转动角达90deg;, 造成了应力场的复杂性. 计算了由强地震(MSge;6.5) 的同震滑动和连续构造加载在主要断裂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函数变化(Delta;CFF). 在应力评估模型的每一步, 对是否能触发下一次地震的可能性都进行了判断. 最后,模型给出了下一次地震中断层易于破裂的证据,对未来危险性进行了评估.
基于华北区域地震活动性分布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模型
杨勇1) 史保平2) 孙亮1, 3)
2008, 30(2): 198-208.
摘要:
采用了分布式地震活动性模型. 该模型无需潜在震源区划分,同时简化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 根据破坏性地震目录建立了3个地震活动性模型,利用高斯光滑函数获得了华北区域内的a值分布特征,使用3种典型的衰减模型,分别计算了50年内超越概率10%, 5%和2%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 其分析结果显示了峰值加速度分布特征与我国第四代区划图大体一致,特定地震活动区(太原、 石家庄等地区)的峰值加速度略高于第四代区划图的结果,而这种峰值加速度分布特征与该地区较高的地震活动性特征是一致的. 概率危险性曲线结果表明,唐山、太原和北京等地区的潜在地震危险性比华北区域内其它城市高.
其它
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2007年10-11月)s
陈培善
2008, 30(2): 214-21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