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ocation of the 2014 Ludian MS6.5 earthquake and its large aftershock sequence
-
摘要: 本文采用云南测震台网的观测报告数据,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获得了3 658个地震事件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地震序列的震中分布显示,余震分布存在两个优势方向,分别为近EW向和SES向,呈共轭型分布,近EW向条带展布长度为30 km,SES 向条带展布长度为20 km;震源深度的分布显示,地震序列总体表现为主震附近震源较深,沿近EW向和SES向逐渐变浅,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4—20 km范围内。截至2017年2月28日,鲁甸MS6.5地震震源区共发生(同一天发生的一组地震算一次)MS≥4.5强余震4次。重定位后的鲁甸4次强余震序列震中分布存在差异:2014年9月10日和10月27日两次强余震序列的展布特征与主震相同,而2016年和2017年另外两次强余震的后续余震仅分布在强余震的周边,与主震序列明显不同。综合重定位后余震序列分布、震源区地质调查资料以及前人研究认为,鲁甸地震的4次强余震序列是区域应力场和主震引发的震源区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2014年9月10日和10月27日的两次强余震序列主要受主震引发的震源区应力场的影响;而2016年和2017年两次强余震序列则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Abstract: We use catalog data recorded by Yunnan seismic network to relocate the 2014 Ludian MS6.5 earthquake and its aftershock sequence with double-difference location algorithm, and obtain focal parameters of 3 658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ocated epicenter distribution of Ludian MS6.5 earthquake sequence exhibits two predominant directions, approxi-mately EW and SES, and conjugated to each other. The length of the EW strip is about 30 km, while the length of SES strip is about 20 km. The Ludian earthquake sequence mainly distri-buted between 4−20 km in depth. It is deeper around the mainshock and becomes shallower along the strips. There are fourMS≥4.5 large aftershocks (the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on the same day counts as one) occurred in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source region till February 28, 2017. The distributions of four strong aftershock sequence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after relocation. The distributions of aftershock sequences of MS4.7 occurred in September 10 and MS4.6 occurred in October 27 are similar with the mainshock sequence, while the aftershock sequences located around 2016 MS4.7 earthquake and 2017 MS4.9 earthquak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hock sequence. Synthesi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relocated Ludian MS6.5 earthquake sequence, geologic data in studied area and previous researches, we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the distribution of four strong aftershock sequences are resulted from combined action of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source stress field caused by the mainshock, the strong aftershock sequences occurred in September 10 and October 27 in 2014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source stress field induced by the mainshock, while the strong aftershock sequences occurred in 2016 and 2017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regional stress field.
-
引言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缩写为OBS)深地震探测一直广泛应用于海底之下的速度结构研究,从单分量海底水听器(ocean bottom hydrophone,缩写为OBH)到现在普遍使用的四分量OBS,海底地震仪探测技术在近三十年来获得迅速发展(游庆瑜等,2003;阮爱国等,2004,2009;李江等,2010;丘学林等,2012;赵明辉等,2018)。OBS与传统的海上拖缆相比,其接收范围更广,能够获得来自地壳深部更丰富的广角反射波、折射波以及各种模式的转换波,有利于对深部地壳结构甚至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进行模拟,在海底深地震探测和研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赵明辉等,2007;阮爱国等,2010;Zhao et al,2010;郝天珧,游庆瑜,2011;Wen et al,2021)。以OBS为技术手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主动源地震探测以及天然地震、环境噪声观测中,并且近年来还在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探测以及认识海底火山和岩浆、地震活动及地质灾害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丽华等,2012;刘晨光等,2014;张光学等,2014;夏少红等,2016;Fan et al,2017;Xia et al,2018;Lin et al,2022;Zhang et al,2023)。
OBS记录数据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后期数据处理结果的可靠性,而数据记录格式和数据记录时间异常都可能会导致OBS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数据时间错误、无法正常读取和使用的情况(王强等,2016;张佳政等,2018)。其中,数据记录格式是否存在问题可以通过检查OBS台站头段数据的相关参数和配置文件来确定。在国产主动源OBS仪器的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现其数据记录存在时间异常的问题,主要分为与十六进制文件名相关的初始时间异常以及与采样率、采样间隔相关的采样时间异常和采集器工作异常。以往的国内外研究大多是针对单一异常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且国外大多以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来验证被动源OBS的时间异常;国内对不同的时间异常和现象讨论较多,且大多数讨论均以国产主动源OBS为主(Le et al,2018;Liu et al,2018;张浩宇等,2019;Loviknes et al,2020;Tian et al,2021)。无论是国产OBS还是其它国家生产的OBS,其工作原理大致相同,在数据记录过程中均会有台站产生时间异常的情形,并且有些异常是相似的(Shariat-Panahi et al,2009;李江等,2010;郝天珧,游庆瑜,2011;牛雄伟等,2014)。由于此前对多类时间异常及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拟针对实际数据处理中所遇到的OBS时间异常现象,采用文件时间间隙对比的办法和不同的处理方式分析时间异常产生的原因,并对时间异常进行精确校正。同时,对OBS的各种异常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各类OBS数据异常产生的原因及现象,以改进并完善地震剖面的处理结果,为开展海底结构走时成像提供准确数据奠定基础。
1. 数据来源与数据异常现象
1.1 OBS2020-1测线背景
为了探明南海中沙海槽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依托于“实验2号”地球物理调查船在南海西北部陆缘西沙—中沙海域开展了地球物理共享航次,获得了主动源OBS2020-1测线(图1)的二维地震探测数据。该测线长约300 km,沿该测线共布设了30台四分量OBS,最终成功回收28台(其中27台数据有效)。OBS台站间距约为9 km,采样间隔为4 ms或10 ms。人工地震震源为4支大容量Bolt气枪组合成的枪阵,工作压力为2 000 psi (约13.79 MPa),总容量达6 000 in3 (约98.3 L),气枪沉放于水下约10 m处,总计放炮1 443炮。放炮时段为2020年6月9日至11日,放炮时间间隔为90 s,炮间距约为180—230 m,并随船同时采集了一条单道反射地震剖面。成功回收的OBS记录数据质量较好,大部分台站都记录到了丰富的震相。
图 1 OBS2020-1地震测线分布及区域位置图红线为放炮测线,绿色圆圈为成功回收且数据质量好的OBS站点,灰色圆圈为丢失或无数据的OBS站点Figure 1. OBS2020-1 seismic line distribution and studied areaThe red line is the shooting line,green circles are OBS stations that are successful recovery and have good data quality, and gray circles are OBS stations with lost or without data1.2 数据异常情况描述
本航次所使用的OBS具体型号和各类异常如表1所示,通过原始数据解编、放炮窗口裁剪、折合共接收点剖面绘制等初步数据处理后发现,有部分台站(如OBS27,OBS18)无法识别有效震相,也有部分台站(如OBS07)存在数据异常而产生明显“断阶”现象,还有部分台站(如OBS12)经过进一步处理后在地震剖面中出现震相“缺失”与异常“倾斜”现象。上述OBS数据异常会导致时距曲线不准确,直接影响走时层析成像的结果。因此,分析与解决OBS数据记录中存在的异常现象至关重要,以此确保OBS时间记录的准确性,从而最终得到可靠的速度结构模型。
表 1 OBS2020-1测线主动源海底地震仪仪器参数及数据记录异常分类表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artificial source OBS instrument parameters and data record anomalies for Line OBS2020-1台站 球号 异常类型
(均包含采样时间异常)相邻文件间的
时间异常范围/s现象 OBS13 A37 固定采样率(250 sps) −0.020—−0.021 使用错误采样率造成,
无法显示有效震相
(例如图2)OBS20 B29 固定采样率(250 sps) 0.017—0.019 OBS27 B40 固定采样率(250 sps) −0.020—−0.021 OBS11 A35 固定采样率(250 sps) −0.019 授时异常 提前0.731 处理不当造成震相
“缺失”或异常“倾斜”
(例如图4和图6)OBS18 K82 授时异常 0.038—0.042
提前0.899OBS01 L94 0.017—0.023 震相清晰连续处的
近偏移距可观察到
小“断阶”(例如
图7和图8)OBS03 L26 0.017—0.023 OBS04 L16 0.023—0.030 OBS06 L96 0.038—0.040 OBS07 N2001 0.083—0.090 OBS08 H56 0.035—0.040 OBS09 L45 0.014—0.019 OBS10 L85-1 0.013—0.018 OBS14 B20-04 0—−0.006 OBS15 L31 0.012—0.019 OBS16 S11new 0.031—0.037 OBS17 L99 0.012—0.018 OBS19 L70 0.043—0.050 OBS21 L85 0.022—0.027 OBS22 L37 0.001—0.007 OBS24 L23 −0.006—−0.011 OBS25 B20-01 0.052—0.057 OBS28 S13 0.063—0.068 OBS29 L98 0.021—0.027 OBS30 L95 0.027—0.032 OBS12 MIC002 采集器暂停工作 0.024—0.028
暂停8.984处理不当造成震相
“缺失”或异常“倾斜”
(例如图9和图10)OBS26 L27 - 故障,仅一个文件 - 2. 数据异常现象分析与处理
OBS出现数据异常往往与数据记录格式或数据记录时间出错有关(王伟巍等,2013),故需逐一对其分析排查,找到异常的根源才便于有效地开展校正工作(王强等,2016;张佳政等,2018;张浩宇等,2019;金震等,2020;李军等,2020)。将OBS2020-1测线数据经初步处理后,发现既有类似数据记录格式出错的台站,也有数据记录时间存在问题的台站,这里将以具体台站为例对具体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和处理。
2.1 数据记录格式检查与问题处理
本次试验使用的每台OBS内存盘中都包含两个配置文件和若干数据记录文件,其中:config.lst配置文件记录此台OBS的仪器编号和预设采样率等信息;DATAFILE.LST配置文件主要记录OBS对钟时间和每个文件记录第一个采样点的时间,最后一列也记录此台OBS的预设采样率;每个OBS数据记录文件本身的命名就是以它所记录的第一个数据点的时间按照十六进制换算得到,小数点前八位是这个文件起始记录的年、月、日、时、分、秒,后三位数字则是毫秒,如5192D636.5B2代表2020年6月9日13:24:54.042。DATAFILE.LST文件中记录的文件起始时间较按照文件名转换得到的时间精度要高一位。
实采数据经过初步处理后发现,OBS11和OBS27不能辨别出有效震相,其中OBS27单台地震剖面如图2a所示,检查数据记录文件中的采样点个数(1 048万5 760)正常、文件的大小(122 880 kB)正常,将原始数据转换成SAC (seismic analysis code)格式时也未出现异常。在检查SAC格式数据的波形时可观测到有规律的气枪放炮信号,但每炮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225 s,不符合实际放炮间距的90 s (图3)。面对这种情况,即SAC格式数据中记录到有规律的气枪放炮信号与实际放炮间距不相符时,大多数情况都是由于实际采样率与预设采样率不符。经计算采样率核实对比后发现,试验过程中的实际采样率为250 sps,并非为配置文件config.lst和DATAFILE.LST中所预设的100 sps。产生这种错误情况的原因易被误认为是记录格式异常(表1)。根据仪器版本信息,如表1中所示球号为A,B版本的OBS采用了老版芯片,这类老版本OBS的配置文件和参数虽然与其它仪器都一样,但是老版本A,B球号的OBS为固定250 sps采样率,无法通过修改配置文件更改采样率。所以,此处的异常表现虽然与记录格式异常极为相似,但实际上是由于对仪器性能的不了解所致。在以往对OBS数据记录异常的研究中,也确实存在记录格式异常,如2006年的巴士海峡三维OBS探测和西北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二维探测均属于记录格式异常(王强等,2016;张佳政等,2018)。在清楚老版本A,B球号的OBS不能更改采样率后,对本次研究中的其它OBS进行检查,其余OBS的数据记录格式均未发现异常。所以,对于首次处理未能获得有效震相的台站,首先要检查其SAC格式数据中的波形和炮间距是否正常,如果放炮间距相等,但炮间距与实际不符,则表明实际采样率与配置参数不符;然后再根据OBS的配置和参数判断是采样格式异常还是人为因素导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版仪器(如L球)为了节能优化而降低了CPU主频,这会导致仪器不能完成高采样率的工作而造成采样格式异常。
图 2 OBS27台站使用错误采样率造成异常现象的前后对比(a) OBS27台站参考配置文件使用错误采样率导致的异常单台地震剖面(垂直分量),折合速度为6.0 km/s;(b) OBS27台站更改为仪器固定采样率得到的正常地震记录剖面(垂直分量),折合速度为6.0 km/sFigure 2. Comparison of anomalies caused by incorrect sampling rate used by OBS27(a) Abnormal seismic profile (vertical component) caused by incorrect sampling rate in OBS27 reference configuration file,reduced velocity is 6.0 km/s;(b) The normal seismic profile (vertical component) obtained by fixed sampling rate in OBS27,reduced velocity is 6.0 km/s图 3 OBS25(正常)与OBS27(异常)的SAC波形数据对比(a) OBS25台站正确的放炮时间间隔(90 s);(b) OBS27使用错误采样率导致的异常放炮时间间隔(225 s)Figure 3. Comparison of waveforms between OBS25 (normal) and OBS27 (abnormal) in SAC format(a) The correct shooting time interval (90 s) of OBS25;(b) Abnormal shooting time interval (225 s) of OBS27 caused by using wrong sampling rate2.2 数据记录时间检查与问题处理
在确保数据记录格式正常的情况下,OBS数据异常现象就来自于OBS数据记录中的时间异常。数据记录时间的准确性是保证后期正确拾取震相走时和进行走时层析成像的关键,而OBS的时间在记录过程中产生异常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随记录时长而发生内部钟漂、因温度环境的变化造成晶振频率改变或是遭遇到授时误差和文件名转换异常的影响等造成数据记录时间异常(邵安民等,2003;王彦林等,2007;郝小柱等,2013,2015)。实际上,在OBS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中,导致OBS数据记录时间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五种,即授时异常、文件名转换异常、内部时钟晶振异常、采样时间异常、采集器工作异常(表2)。本文将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缩写为GPS)授时、文件名转换和OBS内部时钟晶振记录的能直接得到的时间称为数据记录文件的初始时间Tinit,将通过采样点数和采样间隔计算得到的时间称为数据记录文件的采样时间Ts。因此,对于OBS的数据记录时间异常,还需具体分析是哪一步造成的异常,确定异常来源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处理。
表 2 OBS数据记录异常现象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OBS data anomalies异常类型 异常现象 异常原因 鉴别方法 处理方法 记录格式异常 无法识别有效震相 实际采样率与预设
采样率的信息不符对比配置文件中的
采样率与实际采样率采样率更正为
实际采样率初始
时间
异常授时异常 震相时间异常明显,实际走时与理论
走时相差较大GPS授时误差 对比直达水波理论
到时与实际到时根据直达水波
理论到时校正文件名转换异常 同上 文件名写入错误 同上 同上 时钟晶振异常 时钟出现线性漂移,误差随时间而增大 OBS内部时钟
晶振频率影响投放回收时两次
GPS对钟线性分配 采样时间异常 震相清晰连续的近偏移距处可观察到同相轴“断阶”现象 实际采样间隔
非整数毫秒计算相邻文件间的
时间间隙,间隔
稳定在90 ms内将采样间隔更正为
实际值,再重采样
处理采集器
工作
异常采样器
暂停工作处理不当则出现同相轴“断阶”,甚至异常“倾斜”现象 采集器在换文件时暂停工作 计算相邻文件间的
时间间隙,时间
间隙突变若要重采样处理需
先减去采集器停止
工作的时间采样间隔
不稳定无法识别有效震相 时钟晶振频率不稳定,随机异常变化 放炮时间间隔不规律,
与实际等间隔放炮
时间不符无法统一处理 2.2.1 时间异常的原因分析
经过常规OBS数据处理步骤和流程操作后,我们获得了27台OBS的单台地震记录剖面。通常,初始时间Tinit是否准确可以根据直达水波的理论到时与实际到时之间的相符程度来判断(张佳政,2018;张浩宇,2019)。采样时间Ts可通过数据文件内所包含的采样点个数n和采样间隔dt计算得到。每个采样点的理论采样时间$T_{\rm{s}}^{ ( n ) } $与初始时间Tinit的关系为
$$ T_{{\rm{s}}}^{ ( n ) }=T_{{\rm{init}}}+d_{t} ( n-1 ) {\text{.}} $$ (1) 为了检验时间异常是来自于初始时间异常还是采样时间异常,本研究采用以下三种检验方法来验证。
1) 对比直达水波理论到时与实际到时分析异常原因。本文所使用的OBS是国内主动源海底地震探测较广泛应用的仪器,为了降低OBS功耗、延长海底工作时长和节省数据存储空间,其原始数据文件是一个无头段、无尾段的十六进制纯数据文件,即仅按顺序记录振幅值序列,而未设置道头或文件头来储存其它信息(王强等,2016;张佳政等,2018;金震等,2020),需处理后转换为地震通用数据格式(如seed,miniseed,SAC,SEG-Y等)。因此,十六进制的文件名是唯一能获得时间信息的途径,文件名代表第一个数据点的时间,即OBS数据记录时间中的初始时间Tinit。
通过OBS与炮点的相对位置可以估算直达水波的理论到时(初步假设OBS垂直下落),再与数据记录文件中的直达水波观测到时进行对比,根据它们之间的相符程度来判断该文件的初始时间是否存在异常(夏常亮,2009;夏少红等,2011;张佳政等,2018)。如图4a所示,截取OBS20台站文件中近偏移距的气枪信号,可见直达水波理论到时与实际到时均吻合良好,以此验证了初始时间的正确性。然而,在OBS18记录的波形(图4b)中发现直达水波到时比实际放炮时间还提前了约(7.97±0.02) s,而理论直达水波到时为放炮时间往后约(0.99±0.02) s,因此观测到的实际直达水波到时比理论直达水波到时提前了约(8.97±0.02) s,这种时间异常是来自GPS授时对钟时就产生的时间异常,并由文件名记录下来,本研究将其称之为授时时间异常(表2)。
图 4 OBS20 (正常)与OBS18 (异常)时间异常对比Δt为观测到时与放炮时间的差值;TPw为计算得到的直达水波理论到时;橙色实线表示SAC格式数据中的直达水波实际到时;橙色箭头表示此信号的气枪放炮时间;橙色虚线表示OBS18台站的直达水波理论到时(a) OBS20近偏移距SAC数据波形;(b) OBS18近偏移距SAC数据波形Figure 4. Abnormal tim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BS20 (normal) and OBS18 (abnormal)Δ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time and the shooting time;TPw is the calculated theoretical arrival time of the direct water wave. The orange solid line represents the actual arrival time of the direct water wave in SAC format data;the orange arrow indicates the shooting time of the air gun for this signal;the orange dashed line indicates the theoretical arrival time of the direct water wave of OBS18 station (a) SAC format waveform of the OBS20 near offset;(b) SAC format waveform of the OBS18 near offset2) 计算相邻文件的时间间隙分析异常原因。将每台OBS的每个数据记录文件分别转为SAC格式后,运用SAC软件读取数据记录文件中的总采样点数n和初始时间$T^{{m}}_{\rm{init}}$,进而根据预设采样间隔dt得到当前文件的理论记录时长ndt。通过此数据记录文件的初始时间$T^{{m}}_{\rm{init}}$加上OBS当前文件的理论记录时长ndt则可以得到当前文件记录结束后终止的理论时间;用下一个文件开始的时间$T^{{{m}}+1}_{\rm{init}}$减去上一个文件记录终止的理论时间后,得到每个文件之间是否有间隔或者重叠(均记作Δt),其关系如下:
$$ \Delta t=T^{m+1}_{\rm{init}}- ( T^m_{\rm{init}}+nd_{t} ) {\text{.}} $$ (2) 在理想情况下,OBS数据记录文件的实际记录时长应当与理论记录时长一致,并且相邻的数据记录文件中的波形也应该是连续的(张浩宇等,2019),即Δt=0。这样在相邻数据记录文件之间既不会出现时间间隙,也不会出现时间重叠。然而,对OBS2020-1测线数据进行检查时,发现每台OBS的相邻数据文件之间均存在时间间隙或时间重叠(图5)。该现象可能是由于数据记录中实际采样间隔与预设的理论采样间隔存在偏差导致的。根据关系式(2),当实际采样间隔大于预设的理论采样间隔时,就会出现时间间隙;反之,则会出现时间重叠。一般来说,时间间隙或时间重叠在同一台OBS中相邻数据记录文件间的差值是大致相同的,这种稳定的时间间隙或时间重叠为内部时间漂移,其差值即为数据记录过程中采样时间产生的漂移量,它是由实际采样间隔误差所引起,本研究将其称为采样时间异常(表2)。
图 5 OBS数据记录文件中相邻文件间的时间差黑色与灰色线段分别代表预设采样率为100 sps和250 sps时相邻文件间的时间差,红色线段代表非内部时间漂移的时间间隙,上部双斜线表示不连续的时间Figure 5. Time error between adjacent files in OBSsThe black and gray lines represent a preset sampling frequency of 100 sps and 250 sps,respectively;the red line represents the time gap without internal time drift,and the top double diagonal line represents the discontinuous time这里所说的OBS内部时间漂移与以往传统上认为的OBS数据正常时钟漂移不同,正常的时钟漂移是根据OBS投放前和回收后与GPS对钟所得的时间差,是OBS在整个记录过程中以两次GPS对钟为基准的时间差(夏少红等,2007;王彦林等,2007;薛彬等,2008;牛雄伟等,2014;王强等,2016);而OBS数据记录的内部时间漂移则是以相邻数据记录文件间的理论时间间隙为基准。
此外,在OBS2020-1测线计算中还发现某些OBS台站(如OBS12)的个别相邻数据记录文件中还存在较大的时间间隙,这些间隙可能不是OBS数据记录文件的内部时间漂移,而是采集器工作异常或者是在文件名转换时产生的异常(表2)。
3) 基于不同拼接方法分析异常原因。在OBS数据处理流程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将时间上连续的多个数据记录文件拼接起来(William,Joseph,1991)。常用的拼接方法有三种:一是按照首个记录文件的初始时间拼接(拼接法①),二是按照每个数据记录文件的初始时间拼接(拼接法②);三是数据重采样再拼接(拼接法③)。
理论上,当初始时间正常且不存在时间间隙和时间重叠的情况下,OBS数据记录文件无论采用上述何种方法拼接,其最终得到的结果均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通过计算相邻文件间的时间差Δt可以发现(图5),时间间隙和时间重叠普遍存在于每台OBS中,即需要具体分析这些Δt为哪一种异常类型(表2)。
对比还发现,当相邻文件间的时间差Δt是在几十毫秒内均匀稳定变化的情况下,受到偏移距较大、震相清晰度及连续性较差、海底构造变化复杂等影响,无论单台OBS按哪种拼接方法来处理,都难以从单台地震剖面中分辨出来,最终得到的剖面图都基本一样。
2.2.2 时间异常的处理方法
对27台OBS共计126个数据记录文件的时间间隙和时间重叠进行分析归纳显示, 27台OBS全部存在相邻文件间的时间异常Δt。将这些时间差按照表2进行分类处理。
1) 初始时间异常(授时异常、文件名转换异常、时钟晶振异常)处理方法。产生较大时间间隙多数是由初始时间异常导致(张佳政等,2018;张浩宇等,2019)。最明显的是OBS18台站在数据检查处理过程中,如果不先对直达水波到时进行校正,无论用哪种方法拼接,在单台地震剖面中均可看出直达水波到时明显提前的不合理现象(图6a和6b)。在处理初始时间异常时,可根据OBS近偏移距波形或首炮气枪信号来校正直达水波实际到时,将初始时间异常的文件都校正为正确的时间,再使用三种拼接方法进行处理获得清晰的地震剖面(图6c)。
图 6 不同拼接方法获得的OBS18单台地震剖面(a,b) 未进行初始时间校正拼接获得的单台地震剖面;(c) 初始时间校正后再拼接获得的正常的单台地震剖面。红色实线标注了数据文件拼接处;红色虚线框表示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震相“缺失”Figure 6. Seismic profile of OBS18 obtained by different splicing methods(a,b) Seismic profiles obtained by splicing without initial time correction;(c) Normal seismic profile obtained by splicing after initial time correction. The red solid line indicates the splice of data files;the dashed red box indicates that the phase may be “missing” due to improper handling2) 采样间隔异常处理方法。依据采样间隔异常的原因分析方法,造成采样间隔异常的原因是实际采样间隔与预设的理论采样间隔不相符,那么对于存在采样间隔异常的台站就需要找到其实际采样间隔(Hannemann et al,2014;张浩宇等,2019;Tian et al,2021)。
以OBS07台站为例,其初始时间的正确性可以由直达水波理论到时与实际到时对比来判断,经核实该台站无初始时间异常。计算结果还显示,OBS07相邻文件间的时间间隙最大达到了90 ms (图7),其余台站的时间间隙均在83 ms以上,差值大致相同,所以其时间异常问题是采样间隔非整数毫秒而导致了这种稳定持续存在的时间差。实际采样间隔可通过相邻数据记录文件的初始时间差除以采样点数获得。通过计算发现OBS07实际采样间隔和采样率与预设的理论值有所差别,实际采样间隔分别约为10.000 008 6 ms,10.000 007 9 ms,10.000 008 0 ms,采样率约为99.999 914 sps,99.999 921 sps,99.999 920 sps,这与预设采样间隔(10 ms)和采样率(100 sps)均有微小的差别,需要调整消除异常。得到OBS07实际采样间隔和采样率后,即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将采样间隔和采样率更正为实际值,再通过重采样处理更正为预设采样间隔,就可消除OBS内部时间漂移造成的异常现象。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内部时间漂移经处理后的OBS07台站数据,与未处理之前的单台地震剖面相比可见Pg和PmP震相的“断阶”现象明显消失(图8)。
图 8 OBS07台站单台地震剖面中的同相轴“断阶”(a) OBS07台站单台地震剖面,图中红色实线表示数据文件拼接处,红框表示图b,c和d的放大;(b) 图a中可辨识出的同相轴“断阶”部分(红色虚线指示了明显的“断阶”);(c) 图b经校正后同相轴“断阶”现象消失;(d) 图a中难以分辨出的内部时间漂移。红色椭圆标注了文件拼接处即存在“断阶”的位置Figure 8. The "stair" of the event in the seismic profile of OBS07(a) Seismic profile of OBS07. The red solid line indicates the splice of data files,and the red box indicates the enlargement of figs. b,c and d;(b) The recognizable “stair” in fig. a,the red dotted line is an obvious “stair”;(c) The “stair” phenomenon shown in fig. b disappears after correction;(d) Internal time drift tha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in fig. a. The red ellipse marks the position where the document is abnormal,the position where there is a “stair”3) 初始时间正确的较大时间差处理方法。有些时间异常为多种因素导致,异常时间较长,可能存在采集器记录停止或者文件名转换异常,需要分别进行处理。例如对OBS12台站SAC格式的波形数据进行检查,发现OBS12台站的异常数据记录文件在其数据记录的最末端有一段空白,它与下一个数据记录文件的初始时间之间相差约8.9 s (图9),这与两文件的理论时间间隙8.924 s基本相符(其中还包含内部时间漂移约0.024 s)。对于这类多因素采样时间异常的台站,在处理过程中应该先减去无数据记录空白部分的时间,再对稳定均匀存在于文件间的时间差进行重采样,才能拼接出正常的单台地震剖面。
OBS12数据减去无数据记录空白部分的时间后进行了重采样拼接,使用拼接法③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单台地震剖面中可以看出震相清晰、连续,并且也未观察到明显的同相轴“断阶”等异常现象(图10a)。
图 10 OBS12台站单台地震剖面(垂直分量,折合速度为6.0 km/s)(a) 减去停止记录后重采样拼接的单台地震剖面,剖面正常清晰;(b) 将SAC格式文件以对钟的头文件为起始时间拼接得到的单台地震剖面(拼接法①),左侧部分震相丢失;(c) 将SAC格式文件以每个文件的初始时间拼接得到的单台地震剖面(拼接法②),剖面正常清晰;(d) 经过时间间隙重采样拼接的单台地震剖面(拼接法③),剖面异常倾斜。红色实线表示数据记录文件的拼接处Figure 10. Seismic profile of OBS12 (vertical component,reduced velocity is 6.0 km/s)(a) The seismic profiles spliced by resampling after stopping the recording are normal and clear;(b) The seismic profile (splicing method ①) obtained by splicing SAC format files with the header file of clock as the starting time,and some seismic phases on the left side are lost;(c) The seismic profile obtained by splicing SAC format files with the initial time of each file (splicing method ②) is normal and clear;(d) The seismic profile (splicing method ③) after time gap resampling splicing,the profile is abnormally inclined. The solid red line indicates the splice of the data record file此外,如果不对无数据记录的空白部分进行处理,直接使用三种不同的拼接方法,结果显示:拼接法①会造成采样时间停止记录的下一个文件在拼接过程中带来本不存在的初始时间异常,进而使后续震相超出范围,造成震相“缺失”(图10b);使用拼接法②,对于采样间隔异常较小、相邻文件间的时间差小于30 ms的台站是可行的,单台地震剖面中可以看出震相清晰、连续,无明显异常现象(图10c);使用拼接法③,会导致单台地震剖面震相的异常“倾斜”(图10d)。
因此类似于OBS12台站存在的异常,使用拼接法②的效果较好,即按照每个数据记录文件的文件名直接转换拼接,对于相邻文件间时间差较小(小于30 ms)的可以省略“减去停止记录部分并重采样”这一步骤,处理起来更加便捷。
3. 分析与讨论
3.1 建立完整的OBS数据异常分析体系
OBS沉入海底后与卫星失去交互,其唯一直接记录的时间只有在甲板上与GPS对钟完成进入采集状态后记录到的第一个采样点时间,即OBS数据记录文件的第一个文件名所代表的时间,伴随记录时长的增加会产生多个数据记录文件。大部分OBS台站中文件名对应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均正确,个别台站在授时阶段可能产生误差,造成第一个文件名解译出来的时间存在异常,这种异常现象可能来自于授时异常,也可能是文件名转换异常。然而,至今无法理解的是,在少部分OBS记录过程中,这些授时误差会“自动消失”。例如OBS18文件记录从右至左(图6),右侧剖面由于授时误差无法见到直达水波,但左侧剖面突然恢复正常。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类似情况,如OBS2019ZX1中的OBS07台站和南海巴士海峡三维OBS探测中的L08台站(张佳政等,2018)。因此首先要辨别是否存在授时异常和文件名转换异常,这种异常带来的OBS时间问题都可通过计算直达水波实际到时与理论到时的相符程度来验证和校正(邵安民等,2003;张佳政等,2018;金震等,2020;李军等,2020)。
入海后OBS数据文件的时间则是通过OBS内部时钟的晶振计时系统持续工作来记录(王伟巍等,2013;范朝焰,2019)。在记录过程中,内部时钟晶振系统也会产生时间误差,这种误差造成每台OBS相邻文件间会存在时间差(即时间间隙或者时间重叠),这会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带来误差(邵安民等,2003;郝小柱等,2013;张佳政等,2018;张浩宇等,2019)。而这些时间差还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初始时间和采样时间记录原理、理论与实际采样率对比、直达水波到时对比等方式可以建立完整的OBS异常分析体系,以此为基础就能精确地分析和处理OBS的各种异常现象,确保后续速度结构模拟的准确性。
3.2 采样间隔异常存在普遍性且有一定分布规律
在以往的研究中,只有初始时间异常和采样时间异常足够大,才能够在单台地震剖面中被明显观察到,进而在研究中被注意到(王强等,2016;张佳政等,2018;张浩宇等,2019)。而本研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实际上大部分OBS都存在时间异常,尤其是OBS内部时间漂移基本上普遍存在于每台OBS的相邻文件之间。通过分析每台OBS相邻文件间的时间间隙和时间重叠可知,由内部时间漂移产生的时间间隙和时间重叠大致稳定、均匀,它们之间的差值不超过7 ms,第一个文件之后的时间间隙和时间重叠更加稳定,大致相等或不超过1 ms。采样率的不同也会对内部时间漂移量产生影响,当采样率为100 sps时,产生的时间间隙和时间重叠最大不超过90 ms,当采样率为250 sps时,时间间隙和时间重叠最大不超过22 ms。这种分布规律可以在后期处理时利用起来。
3.3 正常文件中的记录间断首次被发现
当OBS中出现不规律的时间间隙异常变化现象时,我们就意识到它可能不是由内部时间漂移造成,这些不和谐的时间异常可能是采集器工作异常或者记录文件名时仪器短暂故障造成(图9)。因此需要细致地检查时间数据,及时发现OBS数据记录中的异常现象。如果对这些特殊的时间异常处理不当,会对之后的震相拾取和速度结构模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记录间断这种现象在本次研究中首次被发现,其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按照方法②进行拼接处理,该方法对内部时间漂移量小的台站影响较小;二是先减去停止时间,再按照方法③拼接处理,即可形成正常的单台地震剖面,否则将造成地震剖面的震相出现“断阶”甚至异常“倾斜”。
4. 结论
OBS记录数据采用设计好并一直沿用的纯数字记录格式,这种文件格式本身并不存在问题,而实际数据处理过程中所有的异常都来自于OBS仪器本身,例如处于深海无法实时卫星交互授时及内部时钟不稳定、采样时间间隔与实际预设值有偏差、记录文件不连续、采样率异常等。海上开展OBS深地震探测工作因其难度大、风险高、投入多等特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十分宝贵,然而所获得的地震数据往往还存在异常现象,这些异常将会造成时距曲线不准确而导致最终拟合的速度结构出现误差,进而影响对海底构造的认识。因此,只有确保OBS数据文件中所记录的数据准确,才能使OBS探测技术在认识海底构造、研究海盆演化、勘探海洋油气、监测海底地震和海洋地质灾害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本研究为了解决国产主动源OBS地震数据中存在的时间异常现象,通过对每台OBS数据记录文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得到了以下结论:
1) 老版本A,B型OBS为固定采样率250 sps,不熟悉仪器性能本身而去更改采样率会造成采样格式异常的错误认知。为了确保OBS的低功耗和较长的海底作业时间,新版本OBS出于节能优化而降低了CPU主频,这会导致仪器不能完成高采样率的工作。因此,如新版本L球这类OBS建议其采样率设置为100 sps。
2) OBS数据记录时间异常的现象并不罕见,通过计算台站相邻文件间的时间间隔、不同拼接方法对比等方式发现OBS数据异常现象可以分为六类,分别为记录格式异常、授时异常、文件名转换异常、采样间隔异常、内部时钟晶振异常、采集器工作异常。
3) 初始时间异常需要对比直达水波理论到时与实际到时的相符程度来判断具体出现时间问题的文件,从而对该文件的时间异常进行校正。采样间隔异常可以通过计算正确采样间隔后对数据文件重采样处理来解决。正常文件中的记录间断可以通过先减去间断记录的时间再重采样处理解决,或直接使用每个文件的初始时间拼接处理来解决。
“实验2”全体科考队员及船员在航次中辛勤付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丘学林研究员、贺恩远助理研究员等给予了帮助和指导,温庚庚、郭建、程锦辉等同学在问题排查过程中曾给予支持和帮助,审稿专家给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作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表 2 云南测震台网测定的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间鲁甸地区强余震的震源参数
Table 2 Focal parameters of the strong aftershocks from September 2014 to February 2017 recorded by Yunnan seismic network
发震时刻 北纬/° 东经/° 深度/km MS 年−月−日 时:分:秒 2014−09−10 16:59:29 27.11 103.37 9.0 4.7 2014−10−27 00:02:28 27.11 103.33 6.0 4.6 2016−08−12 14:56:54 27.03 103.37 14.0 4.7 2016−08−12 19:25:20 27.03 103.39 7.0 4.7 2017−02−08 19:11:38 27.07 103.35 10.0 4.9 表 3 鲁甸地区速度模型
Table 3 Velocity model of Ludian area
地壳厚度/km vP/(km•s−1) vS/(km•s−1) 0—2 5.50 3.179 2—8 5.75 3.324 8—16 6.00 3.468 16—24 6.30 3.642 24—32 5.60 3.240 32—46 6.70 3.873 46< 7.70 4.451 表 4 不同研究给出的余震分布特征
Table 4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different researchs
来源 近EW向余震
分布长度/kmSES向余震分布
长度/km王未来等(2014) 15 15 张广伟等(2014) 17 22 徐甫坤等(2014) – 15 房立华等(2014) 16 16 本文结果 30 20 表 1 不同研究分析鲁甸MS6.5地震序列所选取的精定位方法和时间范围
Table 1 Relocation method and time range of Ludian MS6.5 earthquake sequence from several researchs
来源 研究方法 时间范围 王未来等(2014) 双差定位 2014−08−03—2014−08−19 张广伟等(2014) 双差定位 2014−08−03—2014−08−07 徐甫坤等(2014) 双差定位 2014−08−03—2014−08−13 房立华等(2014) 双差定位 2014−08−03—2014−10−03 李艳娥等(2015) 主事件定位 2014−08−03—2014−09−30 表 5 不同研究给出的重定位误差
Table 5 Relocation error from different researchs
来源 误差 东西向/km 南北向/km 深度/km 发震时刻/s 王未来等(2014) 0.800 0.712 1.520 0.220 张广伟等(2014) 0.44 0.57 1.23 – 徐甫坤等(2014) 0.80 0.90 1.50 0.33 房立华等(2014) 0.42 0.37 0.74 0.18 本文结果 0.274 0.272 0.623 0.226 -
常祖峰,周荣军,安晓文,陈宇军,周青云,李鉴林. 2014. 昭通—鲁甸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36(4):1260–1279 Chang Z F,Zhou R J,An X W,Chen Y J,Zhou Q Y,Li J L. 2014. Late-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Zhaotong-Ludian fault zon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J]. Seismology and Geology,36(4):1260–1279 (in Chinese)
陈晨,胥颐. 2013. 芦山MS7.0级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构造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56(12):4028–4036 Chen C,Xu Y. 2013. Relocation of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6(12):4028–4036 (in Chinese)
程佳,刘杰,徐锡伟,甘卫军. 2014. 大凉山次级地块内强震发生的构造特征与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J]. 地震地质,36(4):1228–1243 Cheng J,Liu J,Xu X W,Gan W J. 2014.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Daliangshan sub-block and impact of the MS6.5 Ludian earthquake in 2014 on the surrounding faults[J]. Seismology and Geology,36(4):1228–1243 (in Chinese)
程佳,徐锡伟,刘杰. 2016.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成因、破裂特征和余震分布特征的库仑应力作用[J]. 地球物理学报,59(2):556–567 Cheng J,Xu X W,Liu J. 2016. Cause and rup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2014 Ludian MS6.5 mainshock and its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using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9(2):556–567 (in Chinese)
房立华,吴建平,王未来,吕作勇,王长在,杨婷,钟世军. 2014. 云南鲁甸M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36(4):1173–1185 Fang L H,Wu J P,Wang W L,Lü Z Y,Wang C Z,Yang T,Zhong S J. 2014. Relocation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of the MS6.5 Ludian earthquake and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J]. Seismology and Geology,36(4):1173–1185 (in Chinese)
何骁慧,倪四道,刘杰. 2015.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6.5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45(3):253–263 He X H,Ni S D,Liu J. 2015. Rupture directivity of the August 3rd, 2014 Ludian earthquake (Yunnan, China)[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58(5):795–804
黄媛. 2008.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算法在地震定位中的应用探讨[J]. 国际地震动态,(4):29–34 Huang Y. 2008.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D algorithm with cross correlation of waveform data in the earthquake location[J]. 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4):29–34 (in Chinese)
刘蒲雄,陈修启,吕晓健,韩丹. 1996. 地震序列的后续显著地震的预测研究[J]. 地震学报,18(1):27–33 Liu P X,Chen X Q,Lü X J,Han D. 1996. Prediction Research of significant aftershocks of earthquake sequence[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8(1):27–33 (in Chinese)
李艳娥,陈学忠,陈丽娟,郭祥云. 2015.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破裂过程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58(9):3232–3238 Li Y E,Chen X Z,Chen L J,Guo X Y. 2015. Investigation on the progress of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sequence on 3 August, 2014 in Yunnan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8(9):3232–3238 (in Chinese)
王光明,朱良宝,苏有锦,王清东. 2015. 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精确定位[J]. 地震学报,37(5):733–746, 885 Wang G M,Zhu L B,Su Y J,Wang Q D. 2015. Accurate locating of the June 24, 2012 Ninglang-Yanyuan MS5.7 earthquake[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37(5):733–746, 885 (in Chinese)
王清东,朱良宝,苏有锦,王光明. 2015. 2012年9月7日彝良地震及余震序列双差定位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58(9):3205–3221 Wang Q D,Zhu L B,Su Y J,Wang G M. 2015. Double-difference relocation of the 7 September 2012 Yiliang earthquake and its aftershock sequenc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8(9):3205–3221 (in Chinese)
王清东. 2015. 利用双差定位法研究云南地震分布的活动构造意义[D]. 武汉: 武汉大学: 122–123. Wang Q D. 2015. Using Double-Difference Location Method to Research the Active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Yunnan Earthquakes Distribution[D].Wuhan: Wuhan University: 122–123 (in Chinese).
王未来,吴建平,房立华,来贵娟. 2014. 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序列的双差定位[J]. 地球物理学报,57(9):3042–3051 Wang W L,Wu J P,Fang L H,Lai G J. 2014. Double difference location of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sequences in Yunnan Province in 2014[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7(9):3042–3051 (in Chinese)
闻学泽,杜方,易桂喜,龙锋,范军,杨攀新,熊仁伟,刘晓霞,刘琦. 2013.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地震危险背景[J]. 地球物理学报,56(10):3361–3372 Wen X Z,Du F,Yi G X,Long F,Fan J,Yang P X,Xiong R W,Liu X X,Liu Q. 2013. Earthquake potential of the Zhaotong and Lianfeng fault zones of the eastern Sichuan-Yunnan border reg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6(10):3361–3372 (in Chinese)
徐甫坤,李静,苏有锦. 2014.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J]. 地震研究,37(4):515–522 Xu F K,Li J,Su Y J. 2014. Relocations of Yunnan Ludian MS6.5 earthquake sequence in 2014[J].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37(4):515–522 (in Chinese)
徐锡伟,江国焰,于贵华,吴熙彦,张建国,李西. 2014. 鲁甸6.5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构造属性讨论[J]. 地球物理学报,57(9):3060–3068 Xu X W,Jiang G Y,Yu G H,Wu X Y,Zhang J G,Li X. 2014. Discussion on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and its tectonic attribu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7(9):3060–3068 (in Chinese)
杨智娴,陈运泰,郑月军,于湘伟. 2003.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J]. 中国科学:D辑,33(增刊1):129–134 Yang Z X,Chen Y T,Zheng Y J,Yu X W. 2003. Accurate relocation of earthquakes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46(S2):181–188
叶庆东,丁志峰,王生文,余大新,郑晨. 2017. 汶川地震科学钻探3号井孔附近微震震源参数确定及其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60(7):2716–2732 Ye Q D,Ding Z F,Wang S W,Yu D X,Zheng C. 2017. Determining the source parameters of the microearthquakes near the third borehole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 scientific drilling (WFSD-3) and its implication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60(7):2716–2732 (in Chinese)
张广伟,雷建设,梁姗姗,孙长青. 2014.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级地震序列重定位与震源机制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57(9):3018–3027 Zhang G W,Lei J S,Liang S S,Sun C Q. 2014. Relocation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3 August 2014 Ludian, Yunnan MS6.5 earthquake sequenc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7(9):3018–3027 (in Chinese)
张彦琪,李西,谢英情,于江,陈坤华. 2016. 以鲁甸地震和彝良地震为例分析云南昭通地质构造与地震灾害特点[J]. 地震研究,39(2):270–278 Zhang Y Q,Li X,Xie Y Q,Yu J,Chen K H. 2016. Analysis on seismotectonic background and earthquake hazard characteristic in Zhaotong, Yunnan: Taking Ludian MS6.5 earthquake and Yiliang MS5.7,5.6 earthquake as examples[J].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39(2):270–278 (in Chinese)
张勇,许力生,陈运泰,刘瑞丰. 2014.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W6.1 (MS6.5)地震破裂过程[J]. 地球物理学报,57(9):3052–3059 Zhang Y,Xu L S,Chen Y T,Liu R F. 2014. Rupture progress of the 3 August 2014 Ludian, Yunnan, MW6.1 (MS6.5) earthquak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7(9):3052–3059 (in Chinese)
张勇,陈运泰,许力生,魏星,金明培,张森. 2015. 2014年云南鲁甸MW6.1地震: 一次共轭破裂地震[J]. 地球物理学报,58(1):153–162 Zhang Y,Chen Y T,Xu L S,Wei X,Jin M P,Zhang S. 2015. The 2014 MW6.1 Ludian, Yunnan, earthquake: A complex conjugated ruptured earthquak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58(1):153–162 (in Chinese)
赵小艳,韩立波,徐甫坤,刘自凤,孙楠,李永莉. 2014.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跟踪分析研究[J]. 地震研究,37(4):508–514 Zhao X Y,Han L B,Xu F K,Liu Z F,Sun N,Li Y L. 2014. Relocations of Yunnan Ludian MS6.5 earthquake sequences in 2014[J].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37(4):508–514 (in Chinese)
Freed A M. 2005. Earthquake triggering by static, dynamic, and postseismic stress transfer[J]. Annu Rev Earth Planet Sci,33(1):335–367
Hauksson,E,Shearer,P. 2005. Southern California hypocenter relocation with waveform cross-correlation, part 1: Results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method[J]. Bull Seismol Soc Am,95(3):896–903
Lei J S,Zhang G W,Xie F R,Li Y,Su Y J,Liu L F,Ma H H,Zhang J W. 2012. Relocation of the 10 March 2011 Yingjiang, China,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 Earthquake Science,25(1):103–110
Mendoza C,Hartzell S H. 1988. Aftershock patterns and mainshock faulting[J]. Bull Seismol Soc Am,78(4):1438–1449
Waldhauser F,Ellsworth W L. 2000. 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ern Hayward fault, California[J]. Bull Seismol Soc Am,99(6):1353–1368
Waldhauser F,Schaff D P. 2008. Large-scale relocation of two decades of Northern California seismicity using cross-correlation and double-difference methods[J]. J Geophys Res,113(B8):B08311
-
期刊类型引用(1)
1. 温庚庚,叶秀薇,吕作勇,张严心. 粤东三维地震探测OBS时间记录问题分析与处理. 地球物理学报. 2025(06): 2292-230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