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历史地震补充研究

邓辉, 董非非

邓辉, 董非非. 2020: 赣南地区历史地震补充研究. 地震学报, 42(4): 491-503. DOI: 10.11939/jass.20200042
引用本文: 邓辉, 董非非. 2020: 赣南地区历史地震补充研究. 地震学报, 42(4): 491-503. DOI: 10.11939/jass.20200042
Deng Hui, Dong Feifei. 2020: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southern Jiangxi.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42(4): 491-503. DOI: 10.11939/jass.20200042
Citation: Deng Hui, Dong Feifei. 2020: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southern Jiangxi.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42(4): 491-503. DOI: 10.11939/jass.20200042

赣南地区历史地震补充研究

基金项目: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19025Y)、江西九江扬子块体东部地球动力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和江西省地震局青年基金科研课题(JXDZ-KY-201405)联合资助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邓辉: e-mail:denghui198309@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315.2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southern Jiangxi

  • 摘要: 通过对赣南地区历史地震资料系统地调查研究,以地域人文背景、史志记载情况等为切入点,综合考证历史地震记载的完整性,并在充分挖掘可用信息的基础上,对公元412年、1603年、1847年和1888年等历史地震事件进行了甄别和参数核定。研究表明,公元1500年之后赣南地区的地震记载相对较连续;区内地震活动呈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且地震主要分布在NE或NNE向主干断裂附近,以及主干断裂与NW向断裂的交接复合地区;原地重复发生地震的频率相对较高。该结果可用于修定新版地震目录、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历史地震调查等工作中,为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防震减灾规划决策等提供基础依据。
    Abstract: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seismic data in the southern Jiangxi, we tackled comprehensively the integrity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 starting from the reg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records. Then on the basis of fully tapping of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we made the discrimination and parameters verification for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AD 412, 1603, 1847 and 1888.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 records in southern Jiangxi were relatively continuous after AD 1500.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studied area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gradually weakening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and the earthquake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vicinity of NE or NNE-trending main faults, as well as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main faults and the NW-trending faults. The frequency of in-situ repeated earthquakes is relatively high.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revise the new edition of earthquake catalogue, carry out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and historical seismic survey of engineering sites of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provide basic foundation for regional seismicity research,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 目前关于地下结构的研究发展迅速,众多研究人员认为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优于地上结构,因而大量建成的地下结构均未考虑抗震设计(Hashash et al,2001于翔,2002)。但近年来大量震后调查(Wang et al,2001Scawthorn et al,2006崔光耀等,2017)表明以地铁、隧道为代表的地下结构也遭遇了严重的震害。通常对于地下结构所遭受的损害,其修复费用和时间远超地上结构。因此对于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尤为重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地震动强度指标(intensity measure,缩写为IM)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合理的IM可以有效地降低结构响应预测的离散性,因此确定合理的IM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有不少针对IM与地上结构响应之间关系的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相同IM对预测不同结构形式响应时的效用不同,不同IM对相似结构的效用也不同。Riddell (2007)Yang等(2009)选择单自由度体系展开研究,其结果表明加速度型指标适用于刚性系统,速度型指标适用于中频系统,位移型指标适用于柔性系统。于晓辉(2012)选取了60个地震动强度参数和6个结构反应参数,经过综合性评价分析得出与结构性质有关的地震动强度参数有更好的评价效果。陈健云等(2017)利用相关系数对不同周期框架结构进行三维分析,给出了13种常用的地震动强度指标与不同周期结构响应之间的相关性,其结果表明加速度型、速度型及位移型强度指标与不同周期结构响应参数的相关性不同。左占宣等(2019)采用变异系数对比了新强度指标等效周期谱加速度SaTeq)与已有的强度指标结构弹性基本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结果表明运用SaTeq)可以有效地降低倒塌分析结果的离散性。Yang等(2019)对两种不同形式的隔震结构进行了有效性、充分性以及灵敏度的分析,进而得出修正速度谱强度是预测大部分工程需求参数(engineering demand parameter,缩写为EDP)的有效指标。另有众多研究人员也针对诸如隔震结构(耿方方等,2013)、桥梁(李雪红等,2014)、超高建筑(卢啸等,2014)、网壳结构(于天昊,2016)等不同结构与多种IM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

    由于受到围岩土体的约束,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不同于地上结构。适用于地下结构的地震动强度指标IM的研究还相对有限。Chen和Wei (2013)分析了埋深44 m的山岭隧道衬砌整体损伤指数与地震动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岭隧道衬砌整体损伤指数与速度相关型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相关性较高。钟紫蓝等(2020)以日本神户埋深4.8 m的大开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2个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有效性、效益性和实用性,其结果表明对于文中采用的结构形式,以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缩写为PGA)和复合加速度Ia为代表的加速度型指标和以加速度谱强度为代表的谱相关型地震动强度指标有更强的适用性。

    目前针对地下结构的研究都是固定埋深的,但地下结构埋深的变化对地下结构的内力、变形等地震响应具有显著的影响(李长青等,2011Pitilakis et al,2014),而且埋深是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城市用地紧张,对地下空间的开发日趋加深,日本就设想将城市地下规划到50—80 m (董正方等,2017),因此研究最优地震动峰值指标随地下结构埋深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地下结构受周围土体的约束,其地震响应与周围场地变形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从简单一维场地地震响应着手,拟采用从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缩写为PEER)获取的实际地震动作为输入,以不同波速的均匀半空间场地以及成层半空间场地为对象,基于效益性准则探究最优地震动峰值指标随埋深变化的规律,以期确定不同埋深下的最优地震动强度指标,为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提供合理的地震动指标参考。

    本文涉及的均匀半空间场地以实际场地为例,剪切波速从100 m/s到500 m/s,每间隔50 m/s设计一个场地,加上波速为85 m/s的场地共计10个均匀半空间场地,囊括了 《GB 50011—2010建筑地震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0)中Ⅰ —Ⅳ类场地条件,均匀半空间场地均为线弹性无阻尼介质,相关信息详见表1

    表  1  均匀半空间场地信息
    Table  1.  Information of homogeneous half-space sites
    场地序号密度/(kg·m−3剪切波速/(m·s−1场地类别
    11 80085
    21 820100
    31 850150
    41 920200
    51 920250
    61 970300
    71 970350
    82 100400
    92 100450
    102 3005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成层半空间场地由一层土层和半空间基岩层组成,土层参数参考某地铁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报告选取。为方便对比,设计土层厚度为40 m,所有场地基岩取相同深度,其详细信息见表2,土体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随剪应变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 示。基岩为线弹性无阻尼介质。

    表  2  成层半空间场地信息
    Table  2.  Information of layered half-space sites
    场地序号分层土类号厚度/m泊松比密度/(kg·m−3剪切波速/(m·s−1场地类别
    11 土层 1 40 0.42 1 820 113
    基岩 6 0.20 2 300 500
    12 土层 2 40 0.38 1 850 166
    基岩 6 0.20 2 300 500
    13 土层 3 40 0.35 1 920 210
    基岩 6 0.20 2 300 500
    14 土层 4 40 0.26 1 920 254
    基岩 6 0.20 2 300 500
    15 土层 5 40 0.30 1 970 312
    基岩 6 0.20 2 300 500
    16 土层 5 40 0.30 1 970 360
    基岩 6 0.20 2 300 500
    17 土层 5 40 0.27 2 100 425
    基岩 6 0.20 2 300 500
    18 土层 5 40 0.27 2 100 493
    基岩 6 0.20 2 300 5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1  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随剪应变的变化
    Figure  1.  Shear modulus ratio and damping ratio varying with the shear strain

    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考虑土的非线性特性,从目前较常用的等效线性化分析软件中选择EERA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时场地底部采用开放边界,统一在200 m基岩处输入地震动。

    Dávalos和Miranda (2019)指出仅采用简单的地震动振幅缩放进行结构非线性分析,可能会使得IM与结构地震响应之间的相关性出现偏差;同时,地震记录的选取还要综合考虑工程场地条件并避免对某个地震事件的依赖性。本文从PEER强震记录数据库中选取25个不同地震事件的50条远场地震动记录。到目前为止,对于近远场地震的划分并无统一的规定,通常以断层距作为近远场的划分依据。已有文献给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如20 km (Bray,Rodriguez-Marek,2004),23 km (Akkar,Özen,2005),10 km (FEMA,2009)等,综合考虑后本文选取15 km作为近远场的划分依据。因此,本文所选取地震动记录的断层距均大于15 km,其PGA范围为0.019g—0.229g,PGV范围为0.52—19.07 cm/s,PGD范围为0.07—11.58 cm。所选取地震动的详细信息见表3,相应的伪加速度反应谱如图2所示。

    图  2  表3中地震动的5%阻尼比伪加速度反应谱
    Figure  2.  Pseudo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with 5% modal damping ratio for ground motions in Table 3
    表  3  本研究中使用的地震动记录
    Table  3.  Ground motions records used in this study
    编号地震名称年份vS30/(m·s−1地震动分量断层距/kmPGA/gPGV/(cm·s−1PGD/cm
    1 Kern County 1952 514.99 SBA042 82.19 0.090 11.41 3.43
    SBA132 0.132 19.07 5.49
    2 Lytle Creek 1970 667.13 DCF090 20.24 0.172 3.57 0.40
    DCF180 0.162 6.50 0.99
    3 San Fernando 1971 529.09 PPP000 38.97 0.104 4.95 1.26
    PPP270 0.138 5.46 1.09
    4 Northern Calif-07 1975 518.98 SCP070 63.64 0.074 2.13 0.09
    SCP160 0.108 2.28 0.09
    5 Livermore-01 1980 517.06 A3E146 30.59 0.065 3.91 0.79
    A3E236 0.057 2.68 0.50
    6 Anza (Horse Canyon)-01 1980 724.89 PFT045 17.26 0.099 2.04 0.18
    PFT135 0.122 5.19 0.59
    7 Coalinga-01 1983 522.74 TM2000 42.92 0.026 3.61 1.13
    TM2090 0.037 5.72 1.43
    8 Taiwan SMART1(25) 1983 671.52 25EO2EW 92.04 0.020 1.45 0.36
    25EO2NS 0.020 2.50 0.44
    9 Borah Peak_ID-02 1983 612.78 HAU000 49.02 0.029 0.63 0.07
    HAU090 0.033 0.52 0.08
    10 Morgan Hill 1984 543.63 SJL270 31.88 0.081 7.31 3.74
    SJL360 0.070 5.22 2.20
    11 Veroia_Greece 1984 551.30 NS 16.89 0.032 3.13 0.26
    WE 0.044 3.94 0.35
    12 N. Palm Springs 1986 532.85 H01000 54.82 0.054 1.70 0.13
    H01090 0.049 1.28 0.16
    13 Chalfant Valley-02 1986 529.39 MAM020 36.47 0.042 2.15 0.60
    MAM290 0.048 3.17 0.70
    14 Taiwan SMART1(45) 1986 671.52 45EO2EW 51.35 0.136 14.42 6.72
    45EO2NS 0.142 12.54 6.61
    15 Whittier Narrows-01 1987 508.08 PKC000 36.12 0.158 7.73 1.08
    PKC090 0.163 7.71 1.08
    16 Loma Prieta 1989 517.06 A3E000 52.53 0.079 6.14 4.64
    A3E090 0.084 7.07 4.27
    17 Griva_Greece 1990 551.30 NS 33.29 0.103 11.03 1.22
    WE 0.098 8.69 0.89
    18 Cape Mendocino 1992 518.98 SHL000 28.78 0.229 6.92 0.39
    SHL090 0.189 6.30 0.52
    19 Landers 1992 659.09 SIL000 50.85 0.050 3.76 1.93
    SIL090 0.040 5.08 4.04
    20 Big Bear-01 1992 509.10 CUC090 59.87 0.051 3.42 0.59
    CUC180 0.032 1.95 0.43
    21 Northridge-01 1994 572.57 ATB000 46.91 0.046 3.20 1.82
    ATB090 0.068 4.16 1.97
    22 Kobe_Japan 1995 609.00 CHY000 49.91 0.092 5.32 2.86
    CHY090 0.110 4.12 0.97
    23 Kozani_Greece-01 1995 579.40 L 49.66 0.019 1.40 0.27
    T 0.019 1.49 0.26
    24 Hector Mine 1999 724.89 PFT090 89.98 0.036 5.12 1.77
    PFT360 0.027 2.30 1.90
    25 Duzce_Turkey 1999 782.00 N 25.88 0.053 5.75 5.28
    E 0.025 9.98 11.5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研究人员基于不同的标准提出了多种IM,包括单一参数型和复合型。Nau和Hall (1984)指出复合型IM针对地面运动也未能全面反映输入地震动记录对结构损伤程度的影响规律,且复合型指标的计算较为复杂,不便于工程应用,因此形式简单、使用方便的地震动峰值指标仍旧使用较多,故本文选择PGA,PGV和PGD作为研究指标。Riddell (2007)将指标分为加速度相关型、速度相关型以及位移相关型三种,本文选取的三个指标分别作为这三种指标类型的代表。

    工程需求参数EDP是用来描述结构地震响应及损伤的参数。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计算中,EDP的选取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对于地上结构,诸如最大层间位移比、最大层间加速度等EDP被广泛应用(Luco,Cornell,2007Padgett et al,2008Yang et al,2009)。而针对地下结构的EDP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多项研究选择了各种各样的结构地震响应进行地下结构的评价分析(An et al,1997Liu et al,2017钟紫蓝等,2020),但地下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选择矩形地下结构(结构高度为7 m)顶底板处对应场地的最大水平位移差作为场地的EDP,埋深设定为结构顶板到地表的距离,如图3所示。因地下结构的响应受到周围场地变形的控制,该EDP的选择有一定的代表性。

    图  3  场地工程需求参数示意图
    Figure  3.  Schematical diagram of site’s EDP

    有效性可以描述在确定的地震动强度指标IM下响应的离散程度,即在确定的IM下,EDP的离散性较小,有效性较好,此时,可以在不降低精度的情况下减少计算时输入地震动记录的数量和动力时程分析的次数(Luco,Cornell,2007)。Cornell等(2002)指出EDP与IM之间大致满足幂函数关系,可以写为对数线性关系,即

    $$ \ln {\rm{EDP}} {\text{=}} \ln a {\text{+}} b\ln {\rm{IM}}{\text{.}} $$ (1)

    对计算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可得常数ab的值,进而求得代表有效性的标准差β

    $$ \beta {\text{=}} \sqrt {\frac{{\displaystyle\sum\limits_{i {\text{=}} 1}^n {{{{\text{[}} \;{\ln {{\rm{ED}}{{\rm{P}}_{i}}} {\text{-}} \ln ( {a \cdot {\rm{I}}{{\rm{M}}^{b}_{i}}} {\text{)}}} {\text{]}}}^2}} }}{{n {\text{-}} 2}}} {\text{,}} $$ (2)

    式中,EDPi为每条地震动下的场地响应值,IMi为每条地震动的指标值,n为地震动数量。有效性越好,β越小。如图4所示,PGV的有效性优于PGA。

    图  4  场地位移差lnEDP与地震动强度指标lnPGA和lnPGV的回归分析
    Figure  4.  lnEDP-lnIM regression analysis plots

    实用性是指EDP与IM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关系,如果某IM实用性不强,则表明EDP几乎不受该IM变化的影响。实用性采用式(1)中的线性回归常数b来判断,b值越大,地面运动强度指标变化对EDP的影响就越大,即实用性较高。如果b值趋于0,则IM的变化对EDP无影响。由图4可见PGA比PGV的实用性更强。

    只使用有效性或实用性来评价IM可能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如图4所示,基于有效性评价,PGV的有效性优于PGA,而基于实用性评价,PGA的实用性优于PGV。效益性综合考虑有效性和实用性(Padgett et al,2008),采用

    $$ \zeta {\text{=}} \frac{\beta }{b} $$ (3)

    表示,ζ值越小表示IM的效益性越强。本文以效益性作为IM的评价准则。

    通常地下结构响应受控于周围岩土体的变形,所以从简单场地开始探索规律。本文将设计均匀半空间和成层半空间两类场地展开规律的探究,对均匀半空间场地先粗略地取0,2,5,7,10,13,15,18,20,25,30,35,40,60 m等14个埋深进行研究,由此获得效益性结果随埋深的变化曲线。

    图5为10个场地的效益性随埋深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到:对于剪切波速较小的场地1,所有埋深下PGV均为最优IM;对于剪切波速相对较大的场地2—10,在埋深浅时PGA为最优IM,埋深较深时PGV为最优IM,因此存在一个随埋深增加最优IM由PGA转变为PGV的转折深度。为了更准确地确定转折深度,在转折深度附近每隔1 m取一个埋深值加密计算。

    图  5  均匀半空间场地1—10中效益性ζ随埋深变化图
    (a) 场地1;(b) 场地 2;(c) 场地 3;(d) 场地 4;(e) 场地 5;(f) 场地 6;(g)场地 7;(h) 场地 8 ;(i) 场地 9;(j) 场地 10
    Figure  5.  The proficiency ζ varying with burial depth in homogeneous half-space sites 1−10
    (a) Site 1;(b) Site 2;(c) Site 3;(d) Site 4;(e) Site 5;(f) Site 6;(g) Site 7;(h) Site 8;(i) Site 9;(j) Site 10

    存在上述转折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埋深较浅时,场地响应受惯性力的影响较大,因此PGA为最优IM;随着埋深增加,场地响应受土体剪切变形控制,而场地土体剪应变与PGV具有相关性,因此埋深较深时PGV为最优IM。

    成层半空间场地的埋深取值与均匀半空间场地一致。图6为场地11—18的效益性随埋深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到:对于剪切波速较小的场地11,所有埋深下PGV均为最优IM;对于剪切波速相对较大的场地12—18,在埋深浅时PGA为最优IM,埋深较深时PGV为最优IM,存在一个随埋深增加最优IM由PGA转变为PGV的转折深度,规律与均匀半空间场地相同。

    图  6  成层半空间场地11—18中效益性ζ随埋深变化图
    (a) 场地 11;(b) 场地 12;(c) 场地 13;(d) 场地 14;(e) 场地 15;(f) 场地 16;(g) 场地 17;(h) 场地 18
    Figure  6.  The proficiency ζ varying with burial depth in layered half-space sites 11−18
    (a) Site 11;(b) Site 12;(c) Site 13;(d) Site 14;(e) Site 15;(f) Site 16;(g) Site 17;(h) Site 18

    图5图6可以看到,在均匀半空间和成层半空间场地中,不同场地条件下最优IM的转折深度不同。图7给出了两种场地类型下最优IM的转折深度随场地剪切波速变化的关系,两者的线性回归曲线也绘于图中。

    图  7  最优IM的转折深度与剪切波速的关系
    Figure  7.  The depth of the transition for optimal IM varying with shear wave velocity
    $$ H{\text{=}}\left\{\begin{array}{c}0.06{v}_{{\rm{S}}}{\text{-}}5.27\qquad ({\text{均匀半空间}}) \\ 0.06{v}_{{\rm{S}}}{\text{-}}9.00\qquad ({\text{成层半空间}})\end{array}\right. $$ (4)

    为两种场地的线性回归方程,式中H为转折深度,vS为场地剪切波速。

    图7可以看到,最优IM的转折深度与场地剪切波速较好地符合线性关系,因此可用回归方程计算其它剪切波速大于100 m/s的均匀半空间场地以及本文涉及的成层半空间场地的最优IM转折深度。从图中还可看出,均匀半空间场地中的线性拟合优于成层半空间场地,这可能是由于成层半空间引入了阻尼和覆盖层厚度等参数,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基于从PEER中获取的实际地震动,采用EERA软件计算得到均匀半空间场地、成层半空间场地不同埋深处的水平位移差,利用效益性评价了地震动峰值指标(PGA,PGV,PGD)随埋深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

    1) 最优IM随埋深变化,个别波速较小场地的最优IM始终为PGV;大多数场地下,随着埋深增加出现最优IM由PGA转向PGV的转折深度。本文研究场地条件下的转折深度范围为0—25 m。

    2) 最优IM的转折深度与场地剪切波速存在线性关系。均匀半空间场地的转折深度与回归直线相差0—1.1%,成层半空间场地的相差2.64%—18.75%。

    本文将场地水平位移差作为EDP,后续研究中应考虑将结构响应作为EDP进行研究;同时实际场地的覆盖层厚度各不相同,后续将考虑不同的覆盖层厚度展开研究。

  • 图  1   赣南地区地震构造和地震震中分布图

    F1:遂川—德兴断裂;F2:大余—南城断裂;F3:安远—鹰潭断裂;F4:河源—邵武断裂;F5:南雄—信丰断裂;F6:全南—寻乌断裂

    Figure  1.   Seismic structure and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in southern Jiangxi

    F1:Suichuan-Dexing fault;F2:Dayu-Nancheng fault;F3:Anyuan-Yingtan fault;F4:Heyuan-Shaowu fault; F5:Nanxiong-Xinfeng fault;F6:Quannan-Xunwu fault

    图  2   公元412年地震原始记载

    Figure  2.   The original record of the AD 412 earthquake

    图  3   公元412年地震宏观震中和有感范围示意图

    Figure  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acro-epicenter and earthquake felt area of the AD 412 earthquake

    图  4   《南安府志》中的地震记载

    Figure  4.   Earthquake records in the “chronicle of Nan’an prefecture”

    图  5   1603年地震宏观震中和等震线示意图

    Figure  5.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acro-epicentre and isoseismic lines of the 1603 earthquake

    图  6   关于1888年赣州地震的原始记载

    Figure  6.   The original record of the Ganzhou earthquake in 1888

    表  1   各版汇编资料一览表

    Table  1   List of compilation information of each edition

    序号资料名称主编/编纂出版社出版时间
    1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第一至四卷)谢毓寿、蔡美彪科学出版社1983—1987
    2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拾遗刘昌森、火恩杰、王锋地震出版社2003
    3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科学出版社1956
    4江西地震历史资料江西省地震办公室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5江西省志·江西省地震志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方志出版社2003
    6赣州、龙南、大庾、定南、虔南等地
    地震调查资料 (公元1881—1954年)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内部资料1954
    7西江志白璜、查慎行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复印康熙五十九年 (1720)
    8江西通志谢昱、陶成、高其倬等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复印乾隆五十七年 (179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现存的赣南各地方志一览表

    Table  2   List of existing local chronicles of the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地方名称
    (旧称)
    最早的地方志
    版本年代
    现存版本数量
    (至民国)
    地方名称
    (旧称)
    最早的地方志
    版本年代
    现存版本数量
    (至民国)
    赣州嘉靖十五年 (公元1536)6寻乌 (长宁)康熙十二年 (公元1673)9
    大余 (大庾)府志 嘉靖十五年 (公元1536)7龙南康熙十二年 (公元1673)4
    县志 乾隆十三年 (公元1748)3南康嘉靖三十四年 (公元1555)8
    赣县康熙二十三年 (公元1684)5上犹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6
    信丰康熙五十八年 (公元1719)3崇义嘉靖二十二年 (公元1543)4
    兴国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6宁都万历二十年 (公元1592)3
    会昌康熙十四年 (公元1675)4瑞金嘉靖二十二年 (公元1543)8
    安远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5石城顺治十七年 (公元1660)3
    定南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3
    下载: 导出CSV

    表  3   赣南地区史志地震记载起始年代一览表

    Table  3   List of the origi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in southern Jiangxi

    地方名称地震记载起始年代地方名称地震记载起始年代
    赣州 公元412年 (东晋义熙八年) 石城 公元1926年 (民国十五年)
    赣县 公元412年 (东晋义熙八年) 瑞金 公元1534年 (明嘉靖十三年)
    南康 公元1506年 (明正德元年) 信丰 公元1641年 (明崇祯十四年)
    上犹 公元1497年 (明弘治十年) 会昌 公元1516年 (明正德十二年)
    崇义 公元1600年 (明万历二十八年) 安远 公元1506年 (明正德元年)
    大余 公元1317年 (元仁宗延祐四年) 寻乌 公元1726年 (清雍正四年)
    兴国 公元1507年 (明正德二年) 定南 公元1896年 (清光绪二十二年)
    宁都 公元1317年 (元仁宗延祐四年) 全南 公元1881年 (清光绪七年)
    于都 公元1707年 (清康熙四十六年) 龙南 公元1577年 (明万历五年)
    下载: 导出CSV

    表  4   赣南地区史料记载的历史地震频次统计表

    Table  4   Statistical table of historical seismic frequency recorded for southern Jiangxi

    记载年份地震频次记载年份地震频次记载年份地震频次
    401—450 1 1301—1350 2 1651—1700 6
    451—500 0 1351—1400 1 1701—1750 8
    500—600 0 1401—1450 0 1751—1800 2
    601—800 0 1451—1500 2 1801—1850 12
    801—1000 0 1501—1550 10 1851—1900 9
    1001—1200 0 1551—1600 4 1901—1952 36
    1201—1300 0 1601—1650 13
    下载: 导出CSV

    表  5   赣南地区现今MS≥2.0地震频次统计表

    Table  5   Statistical table of current MS≥2.0 earthquake frequency in the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参考地名地震频次最大震级原地重复地震
    次数(总占比)
    会昌—寻乌地区48MS5.415 (11.0%)
    全南—龙南—定南一带68MS4.945 (33.1%)
    其它地区20MS3.96 (4.4%)
    下载: 导出CSV

    表  6   1603年南安府地震资料一览表

    Table  6   List of seismic data of Nan’an prefecture in 1603

    序号资料来源地震记载情况
    1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第二卷) (谢毓寿,蔡美彪,1985 万历三十一年十月乙酉 (初三) 1603年11月5日
    江西南安府(治大庾,今大余)
    〔万历三十一年〕是年冬十一月已酉戌刻,四邑地皆大震
    清)陈奕禧《南安府志》卷一七 康熙四十九年刊本
    按:是年十一月无已酉有已丑 (十三日);十月有已酉 (初三)。今作十月。同治《南康县
    志》、《崇义县志》均记有此次地震。乾隆《上犹县志》作:万历三十一年地震。光绪《上犹县志》误作嘉靖三十一年地震,《年表》沿误。
    注:南安府治大庾,辖南康、上犹、崇义
    江西大庾 (今大余)
    〔万历〕三十一年冬十一月已酉戌刻地震
    (清)余光璧《大庾县志》卷一 乾隆十三年刊本
    2 中国地震资料年表 (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1956 1603年12月 三十一年十一月乙酉 (?)
    南安府   戌刻,四邑地皆震 康熙南安府志
    南 康   戌刻,四邑地皆震 同治南康县志
    大 庾   戌刻地震      乾隆大庾县志
    崇 义   戌刻地大震     同治崇义县志
    3 江西省历史地震资料 (江西省地震办公室,1982 南安府:是年冬十一月已酉戌刻,四邑地皆大震 《南安府志》 康熙四十九年刊本
    大余:乙酉戌刻地震 《大余县志》乾隆十三年刊本
    崇义:乙酉戌刻,地大震 《崇义县志》同治六年刊本
    上犹:三十一年地震 《上犹县志》乾隆十五年刊本
    注:十一月没有乙酉日,可能原书有误
    4 江西省志·江西省地震志 (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3 明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 (1603年12月)
    震中:崇义附近
    震级:4级
    地震情况:南安府是年冬十一月已酉 (十一月没有乙酉日,可能原书有误)戌时,四邑地皆大震。崇义戌时,地大震。大余戌时地震。上犹三十一年地震。
    下载: 导出CSV

    表  7   赣南地区4次历史地震参数

    Table  7   Parameters of four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southern Jiangxi

    序号发震时间宏观震中参考地名震中位置地震精度震中烈度M
    1公元412年2月江西南康、庐陵26.5°N,115.4°E3
    21603年11月5日江西大余25.6°N,114.5°E35
    31847年冬江西定南24.8°N,115.0°E2
    41888年5月28日江西赣州25.8°N,115.0°E25
    下载: 导出CSV
  • 白璜, 查慎行. 1720. 西江志[M]. 卷一百七: 6.

    Bai H, Zha S X. 1720. Xijiang Annals [M]. 170: 6 (in Chinese).

    陈崇本, 王坦修, 张埙, 汪日章, 唐作梅. 1792. 欽定四庫全書·史部·晋书[M]. 卷十: 29.

    Chen C B, Wang T X, Zhang Y, Wang R Z, Tang Z M. 1792. The Imperial Book of Siku· History· Book of Jin[M]. 10: 29 (in Chinese).

    丁学仁,黄向荣,林树,黄声明. 1998. 福建永安MS5.2级地震活动特征、影响场及应急对策[J]. 华南地震,18(3):52–57.

    Ding X R,Huang X R,Lin S,Huang S M. 1998. Seismicity characteristics,influence field and emergency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ujian Yong'an MS5.2 earthquake[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Seismology,18(3):52–57 (in Chinese).

    邓辉,卢福水,陈家兴,毛华. 2012. 江西地区有感地震史记[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33(3/4):337–341.

    Deng H,Lu F S,Chen J X,Mao H. 2012.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sensible earthquakes in Jiangxi province[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33(3/4):337–341 (in Chinese).

    定祥, 特克绅布, 刘泽, 周立瀛. 1875. 吉安府志[M]. 卷五十三: 2.

    Ding X, Te K S B, Liu Z, Zhou L Y. 1875. Chronicle of Ji’an Prefecture[M]. 53: 2 (in Chinese)

    高孟潭. 2015. 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30–35.

    Gao M T. 2015. Propaganda and Implementation Material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Zonation Map of China GB18306—2015)[M]. 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30–35 (in Chinese).

    顾功叙. 1983. 中国地震目录 (公元前1831年—公元1969年)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5.

    Gu G X. 1983. Catalogue of Chinese Earthquakes AD 1831—1969 BC)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5 (in Chinese).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5.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 (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4–7.

    Division of Earthquake Damage Prevention of the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1995. Catalogue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ese History Twenty-Third Century BC—1911) [M]. Beijing: Seismological Press: 4–7 (in Chinese).

    韩竹军,周本刚,安艳芬. 2011. 华南地区弥散地震活动的评价方法与结果[J]. 震灾防御技术,6(4):343–357.

    Han Z J,Zhou B G,An Y F. 2011. Diffuse seismicity in the South China: Evalu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6(4):343–357 (in Chinese).

    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3. 江西省志·江西省地震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9–38.

    Local History 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Jiangxi Province. 2003. Journal of Jiangxi Province: Seismology of Jiangxi Province[M]. Beijing: Local Records Press: 9–38 (in Chinese).

    江西省地震办公室. 1982. 江西地震历史资料[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3–68.

    Jiangxi Seismological Office. 1982. Historical Data of Jiangxi Earthquake[M]. Nanchang: Jiang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3–68 (in Chinese).

    蒋有道, 朱文佩, 史珥. 1768. 南安府志[M]. 卷二十二: 23.

    Jiang Y D, Zhu W P, Shi E. 1768. Chronicle of Nan′an Prefecture[M]. 22: 23 (in Chinese).

    金学申,刁建新,高淑云. 2004. 历史有感地震目录及其在地震预报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地震,20(3):306–313.

    Jin X S,Diao J X,Gao S Y. 2004. Historical felt earthquake catalogu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rediction and seismic safety assessment[J].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20(3):306–313 (in Chinese).

    李潢, 王坦修, 徐立纲, 金学诗, 周谔士. 1792. 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宋书. 卷三十四: 41.

    Li H, Wang T X, Xu L G, Jin X S, Zhou E S. 1792. The Imperial Book of Siku: History: Book of Song[M]. 34: 41 (in Chinese).

    李善邦. 1960. 中国地震目录·第一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序言ⅵ–10.

    Li S B. 1960. Catalogue of Chinese Earthquakes: Volume 1[M]. Beijing: Science Press: Preface ⅵ–10 (in Chinese).

    刘叶根. 1993. 历史强震编目中对无破坏记载地震参数的估定[J]. 东北地震研究,32(3):77–86.

    Liu Y G. 1993. Parameter estimating for earthquake without damage records in compiling historical strong shocks[J]. Seismological Research of Northeast China,32(3):77–86 (in Chinese).

    吕坚,俞言祥,高建华,高登平,汤兰荣. 2009. 江西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J]. 地震研究,32(3):269–274.

    Lü J,Yu Y X,Gao J H,Gao D P,Tang L R. 2009. Attenuation relation of seismic intensity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its adjacent area[J].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32(3):269–274 (in Chinese).

    王大枚, 杨邦栋, 黄正琅. 1872. 定南厅志[M]. 台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卷六.

    Wang D M, Yang B D, Huang Z L. 1872. Chronicle of Dingnan Prefecture[M]. Taipei: Chengwen Press Co. LTD: 6 (in Chinese).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9. 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年—1990年MS≥4.7)[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0–273.

    Division of Earthquake Damage Prevention of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1999. Catalogue of Modern Earthquake in China (MS≥4.7, 1912−1990)[M].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 30–273 (in Chinese).

    汪素云,俞言祥,高阿甲,阎秀杰. 2000. 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J]. 中国地震,16(2):99–106.

    Wang S Y,Yu Y X,Gao A J,Yan X J. 2000. Development of attenuation relations for ground motion in China[J].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6(2):99–106 (in Chinese).

    谢昱, 陶成, 高其倬. 1792. 江西通志[M]. 卷一百七: 5.

    Xie Y, Tao C, Gao Q Z. 1792. Annals of Jiangxi Province[M].170: 5 (in Chinese).

    谢毓寿, 蔡美彪. 1983.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第一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54.

    Xie Y S, Cai M B. 1983. Summary of the Chines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Volume 1)[M]. Beijing: Science Press: 54 (in Chinese).

    谢毓寿, 蔡美彪. 1985.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第二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648−649

    Xie Y S, Cai M B. 1985. Summary of the Chines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Volume 2)[M]. Beijing: Science Press: 648−649

    谢毓寿, 蔡美彪. 1987.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第三卷, 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935.

    Xie Y S, Cai M B. 1987. Summary of the Chines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Volume 3·Ⅱ)[M]. Beijing: Science Press: 935 (in Chinese).

    杨辉. 2000. 江西地方志编纂研究[J]. 江西科学社会,(12):71–75.

    Yang H. 2000. Research on compila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in Jiangxi Province[J]. Jiangxi Social Sciences,(12):71–75 (in Chinese).

    于少海. 2004. 经济与社会: 明清赣南社会经济的动态考察[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7–19.

    Yu S H. 2004.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ynamic Investigation of Social Economy in Southern Jiangxi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7–19 (in Chinese).

    张志中,潘华,黄昭,王善雄,游良斌,鄢家全,吴宣. 2009. 台湾及台湾海峡地震活动对大陆地区的影响[J]. 地震学报,31(3):319–332.

    Zhang Z Z,Pan H,Huang Z,Wang S X,You L B,Yan J Q,Wu X. 2009. Impacts of the Taiwan and Taiwan Strait earthquakes on China mainland[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31(3):319–332 (in Chinese).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54. 赣州、龙南、大庾、定南、虔南等地地震调查资料 (公元1881—1954年) [M]: 3.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54. Seismic Survey Data of Ganzhou, Longnan, Dayu, Dingnan and Qiannan (AD 1881—1954)[M]: 3.

    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 1956. 中国地震年表资料[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059–1081.

    Historical Group of Seismological Working Committe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56. China Earthquake Chronology Dat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059–1081 (in Chines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 GB/T 17742—2008 中国地震烈度表[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3.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ndard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9. GB 17742—2008 The Chinese Seismic Intensity Scale[S]. 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2–3 (in Chinese).

    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 1971. 中国地震目录(第一、二册合订)[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5.

    Office of the Central Seismic Working Group. 1971. Catalogue of Chinese EarthquakesVolumeand Volume Ⅱ)[M] . Beijing: Science Press: 5 (in Chinese)

    臧励和. 1982.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 香港: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273–1341.

    Zang L H. 1982. Chinese Dictionary of Ancient and Modern Place Names[M]. Hongkong: The Commercial Press of Hongkong: 273–1341 (in Chinese).

  • 期刊类型引用(7)

    1. 张斌,孙尧,马秀敏,彭华,姜景捷,毛佳睿,张文汇,翟玉栋. 东构造结墨脱关键区域地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稳定性分析. 地质力学学报. 2023(03): 388-401 . 百度学术
    2. 刘莎,杨建思,郑钰. 南迦巴瓦地区近震剪切波分裂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23(09): 3692-3703 . 百度学术
    3. 曹学来,常利军,鲁来玉,吴萍萍,郭慧丽,吕苗苗,丁志峰.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 2022(05): 1644-1659 . 百度学术
    4. 张晨,季灵运,朱良玉,徐晶. 基于震源应力与GPS应变分析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其邻区地壳变形特征. 地震研究. 2022(04): 526-534 . 百度学术
    5. 李鸿儒,白玲,詹慧丽. 嘉黎断裂带活动性研究进展.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1(02): 182-193 . 百度学术
    6. 黄臣宇,常利军. 基于横波分裂的青藏高原多圈层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1(02): 164-181 . 百度学术
    7. 黄臣宇,常利军,丁志峰.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 2021(11): 3970-398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6)

图(6)  /  表(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36
  • HTML全文浏览量:  576
  • PDF下载量:  63
  • 被引次数: 1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3-27
  • 修回日期:  2020-05-1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9-16
  • 发布日期:  2020-07-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