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涿盆地北缘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唐杰, 张素欣, 盛艳蕊, 王江, 丁志华

唐杰,张素欣,盛艳蕊,王江,丁志华. 2023. 怀涿盆地北缘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地震学报,45(1):84−97. DOI: 10.11939/jass.20210116
引用本文: 唐杰,张素欣,盛艳蕊,王江,丁志华. 2023. 怀涿盆地北缘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地震学报,45(1):84−97. DOI: 10.11939/jass.20210116
Tang J,Zhang S X,Sheng Y R,Wang J,Ding Z H. 2023.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gas in the north margin fault of Huaizhuo basin,Hebei Provinc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45(1):84−97. DOI: 10.11939/jass.20210116
Citation: Tang J,Zhang S X,Sheng Y R,Wang J,Ding Z H. 2023.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gas in the north margin fault of Huaizhuo basin,Hebei Provinc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45(1):84−97. DOI: 10.11939/jass.20210116

怀涿盆地北缘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基金项目: 河北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攻关项目(DZ2021121600004)、中国地震局震情跟踪定向工作任务(2021010306)和河北省地震局震情跟踪定向工作任务(202111)共同资助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唐杰,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地下流体和气体地球化学研究,e-mail:237661980@qq.com

  • 中图分类号: P315. 72+ 4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gas in the north margin fault of Huaizhuo basin,Hebei Province

  • 摘要: 在河北怀涿盆地的郝家坡和小水峪布设两条测线开展了四期土壤气Rn,CO2和Hg的浓度测量,并基于此研究该盆地北缘断裂带南西段和北东段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与断裂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郝家坡剖面土壤气Rn,CO2和Hg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 371.16 Bq/m3,0.85 %和14.82 ng/m3;小水峪剖面土壤气Rn,CO2和Hg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 813.18 Bq/m3,0.42 %和13.08 ng/m3,可见郝家坡地区土壤气Rn,CO2和Hg的浓度平均值均高于小水峪地区,这种浓度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可能是断裂活动性和断裂破碎程度不同所致。对区域土壤Hg浓度(total mercury,简称为THg)与土壤气测量浓度的对比分析可知,深层THg浓度与土壤气Rn,CO2和Hg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且高值异常点分布于断裂带附近。结合区域定点前兆观测数据及地震活动性分析认为,该断裂目前活动水平相对较弱。结果表明,利用土壤气浓度的分布情况探测该区域隐伏断裂的浅层位置具有一定可行性,同时土壤气浓度连续观测对判定该区域断裂的活动性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Abstract: Two surveying lines were carried out in Haojiapo and Xiaoshuiyu of Huaizhuo basin, Hebei Province, and four periods of Rn, CO2 and Hg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soil ga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uthwest and northeast segments of the northern margin fault of the basin and its possible relationship with fault activ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soil gas Rn, CO2 and soil Hg in Haojiapo profile are 8 371.16 Bq/m3, 0.85% and 14.82 ng/m3, respectively, and those in Xiaoshuiyu profile are 2 813.18 Bq/m3, 0.42% and 13.08 ng/m3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 former are higher than the latter.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may be caused by different fault activity and fault fragmentation degree. The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regional soil Hg (total mercury, Hereinafter THg) concentration and soil gas measurement concentratio show that the two contents are consistent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high-value abnormal points are distributed near the fault zone.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fixed-point precursory observation data and seismicity analyse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urrent activity of the fault is relatively weak. Therefore it is feasible to detect the shallow position of concealed faults in this area by us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gas concentration. At the same time,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 soil gas concentration has certain indicating significance for judging the fault activity in this area.
  • 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调研考察指出“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民众与社会基层既是最广泛的承灾体亦是最直接的灾害应对者。强化民众与社会基层组织层面的灾害应对能力,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整体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意义重大。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时灾区共8万7 000余人获救,这其中靠当地社会基层组织与民众间的自救互救而生还者为7万余人,军队及各种专业救援队合计救出1万7 000余人(曲国胜等,2010),自救互救比例为80.5%;如果考虑相当数量难度小的自救互救,逃生获救百姓中依靠自救互救而生还的比例至少要达到90%。国外地震中的获救人员统计也与此大体相当,如1980年意大利伊尔皮尼亚(Irpinia)MS6.9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Great Hanshin)MS7.3地震(Petal et al,2004Shaw,2014)。我国对肆虐全球新冠疫情的有效防控也离不开民众与基层组织的积极配合与响应。这些均表明:提升民众与基层组织的灾害应对能力,对于增强全社会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而言,至关重要。

    增强能力的先决条件是提升意识,之于灾害应对亦是如此。灾害领域已有不少研究表明,人们应对灾害的动机、态度和行为与其关于灾害的意识/认识密切相关,意识/认识不同,行动就有差异,亦即人们常说的“认识决定行动”(虽然决定行动的因素不仅仅是“认识/意识”)。例如:针对新西兰和美国民众的研究表明,人们对灾害知识及减灾措施的了解越多,越有可能实践防灾减灾行动(Hurnen,Mcclure,1997Lindell,Whitney,2000);Dominey-Howes和Minos-Minopoulos (2004)关于希腊Santorini岛居民对当地火山喷发灾害风险的感知研究则表明,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政府官员与普通民众之间对当地火山灾害风险的感知均有明显差异,而这些差异对“当其面对可能的火山喷发影响时,是否选择乘机撤离等”均有重要影响;Schipper (2010)的研究结果显示,萨尔瓦多(El Salvador)福音派新教徒(Evangelical Protestants)普遍认为灾害是上帝的惩罚,因此在应对灾害上不如天主教徒(Catholics)积极主动;Habiba等(2012)对孟加拉国农民的研究显示,他们对干旱灾害的良好认知与感知,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旱灾等等。总之,提升民众灾害意识或认识水平,是改善其灾害应对行动、增强其灾害应对能力的先决条件。

    然而,围绕灾害意识的现有研究总体明显欠缺,显然是“通过提升意识,来改善人们应灾行为与能力”的一个基本制约因素。而对照我国实际背景—“灾害意识”一词乃是我国减灾领域乃至广大社会随时随处可闻可见、非常高频的日常用语,灾害意识研究上的不足更显尴尬。为此,本文拟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对已发表灾害意识相关中文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同时辅以对主要文献的内容分析,来梳理与诊断国内关于灾害意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为这方面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加强提供一些基本借鉴。

    “意识”一词《现代汉语辞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6)给出的释义为:① 觉察;② 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学术领域中,不同学科就何为“意识”亦有阐述。例如:心理学中,“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全部的认识活动,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的一种结构的认识作用或认知过程(潘菽,1998);哲学中,“意识”是人脑对外部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的头脑中主观观念的形式和客观实在的内容的对立统一(金炳华,2003);医学中,“意识”是指机体对自身及外界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并通过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等表达出来的现象(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20)。综上,概括而言,“意识”大体就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与环境的反映与认识,包括感觉、知觉、感知、思维、理解、认知等。

    国内减灾领域就何为灾害意识亦有一些讨论(表1),但目前总体上尚无严格而统一的定义。不太严格条件下,人们关于灾害和减灾问题的“感性认识(如感知)、理性认识(如判断)、知识、技能、态度等”都被认为属于灾害意识的范畴。2009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就民众(灾害)意识给出了一个基本界定:民众意识(public awareness)指“(人们)有关灾害风险,引发灾害的因素,以及个人或集体可以采取的减轻致灾因子暴露程度和脆弱性行动的大众知识”(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2009)。字面上看,上述定义显然主要强调各种知识和技能,但如果仔细琢磨,关于风险的知识很可能与“风险感知”有关,而关于减灾行动的知识则很难脱离态度背景。可见,国内外现有关于何为灾害意识的有限阐述是有很大共同部分或相似性的。

    表  1  国内减灾领域对何为灾害意识的讨论
    Table  1.  Discussions on what is public awareness of disaster in China’s disaster reduction area
    来源关于何为灾害意识的讨论
    郭强(19922004 灾害即将发生或灾后对人类社会生活条件的破坏和灾后重建的客观事实,反映人们在心理上和思想上,
    形成的这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意识。灾害意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以及概念、判断、
    推理等理性认识,也包括灾害法律、灾害文化、灾害哲学等的社会意识。
    李世泰(2007 灾害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危机意识;是反应人们社会生活条件的社会意识、是对灾害现象的主观反映。
    灾害意识可分为灾前意识、灾中意识、灾后意识,主要包括:哲学意识、心理意识、思想意识和经济意识。
    张英等(2011 灾害意识应当包括:防灾知识、防灾技能、防灾态度、防灾认识观、价值观、参与观、法治观。
    王景秀等(2011 灾害意识会涉及到各种态度、危险意识、各种心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2 防灾减灾意识包括:公众对地震科学的认识、地震时避震措施和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情况等。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文不准备从学理或理论层面深究何为灾害意识,而拟从通俗特别是应用/适用角度(利于调查测量、考核评估等)来具体化、可操作地理解民众灾害意识的基本所指。基于此,考虑以上国内外关于灾害意识的基本讨论,同时结合笔者多年的相关调查研究经验与认识和对国内灾害意识相关中文文献的宏观了解(文章题目及关键词中常见的“灾害意识”相关用词/措辞等),认为以“意识、感知、认知、知识、技能”等为核心词/核心概念的灾害及减灾相关讨论,都是在讨论灾害意识或都与灾害意识有关。如下具体术语就是本文执行灾害意识中文文献检索时的具体检索关键词,包括:(灾害、减灾、防灾、防灾减灾、灾害安全、应急)意识、(灾害、减灾、防灾、防灾减灾、灾害安全、应急)知识、(减灾、防灾、防灾减灾、应急)技能、(灾害、灾害风险、风险)认知、(灾害、灾害风险、风险)感知等(表2)。此外,由于灾害意识问题与灾害教育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亦将围绕“灾害教育、减灾宣教”的一些术语—(灾害、减灾、防灾减灾、灾害安全)教育、(减灾、防灾减灾、灾害安全)宣传、(灾害、减灾、防灾、防灾减灾)科普和(减灾、防灾、防灾减灾)宣教等,将其也纳入到本研究文献检索时的检索关键词(表2)。

    表  2  CNKI数据库中灾害意识文献的检索策略
    Table  2.  Search strategy of the literature focuses on disaster awareness in CNKI database
    项目本研究采用的方案
    文献来源数据库 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优秀硕士论文、博士论文
    时间跨度 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检索方式 高级检索;“篇名”或“关键词”;模糊检索
    检索表达式 灾害意识+减灾意识+防灾意识+防灾减灾意识+灾害安全意识+应急意识+灾害知识+减灾知识+
    防灾知识+防灾减灾知识+灾害安全知识+应急知识+减灾技能+防灾技能+防灾减灾技能+
    应急技能+灾害认知+灾害风险认知+风险认知+灾害感知+灾害风险感知+风险感知+灾害教育+
    减灾教育+防灾减灾教育+灾害安全教育+减灾宣传+防灾减灾宣传+灾害安全宣传+灾害科普+
    减灾科普+防灾科普+防灾减灾科普+减灾宣教+防灾宣教+防灾减灾宣教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为最大限度地避免遗漏文献和确保最终参与分析的文献切题,本文执行了文献检索和文献筛选两个步骤。第一步文献检索采用表2所示的检索策略,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数据库,共检索出灾害意识相关文献1 496篇,用于初步的宏观分析;第二步文献筛选,即通过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等,剔除第一步检索文献中如下三类资料:① 杂志简介、征订启事、征稿通知等非学术文章;② 重复文献,如与期刊文献同名的会议论文或会议论文摘要;③ 与灾害意识研究主题不密切相关的文献。经筛选后,最终确定629篇文献作为后续深入分析的有效数据集。

    这里需要说明以下两点:一是文献检索时间之所以自1990年开始(表2),主要考虑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起始年份即是1990年。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开展对国内外减灾领域的发展,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1990年前后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国内现代意义上的灾害研究的起始时期;二是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文献只涵盖了CNKI数据库中的中文文献,既不包括CNKI中少量可能切题的英文文献,也不包括中国作者发表在外文期刊上的切题外文文献,对研讨灾害意识研究的“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而言,这自然是一个不足,但这两类外文文献从数量上看,与同期发表的中文文献相比很少,因此缺少这些外文文献几乎不会对“灾害意识研究的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的认识产生重大或根本性的影响。

    CiteSpace软件是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领域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款用于计量和分析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可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的热点现状和前沿趋势(侯剑华,胡志刚,2013陈悦等,2015)。CiteSpace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围绕文献关键词及其相互关联展开分析,而不涉及文献主体,研究对象高度精简,相较传统文献综述手段,可短时间内分析处理大规模甚至海量的文献数据;同时,聚焦文献关键词就抓住了目标研究的基本灵魂,因此基于CiteSpace的大规模针对性分析,显然能够概括某研究领域或研究论题下科学知识的总体规律与整体分布特点。由此,CiteSpace目前已得到学界的广泛应用,国内减灾领域亦有不少基于CiteSpace的综述研究,例如泥石流灾害风险(陈荟竹等,2018)、灾害管理(文宏等,2018)、地质灾害(郭浩天等,2019)、城市韧性(孟海星等,2019)、灾害风险感知(尚志海等,2021)等诸多方面。

    本研究总体以科学计量法为主,同时辅以对主要文献的内容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下:① 首先,利用CNKI平台自带的统计分析功能,对检索得到的灾害意识文献(1 496篇),进行发文量、学科分布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借此了解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的宏观概况;② 之后,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筛选后文献(629篇)的关键词进行聚类(cluster),构建灾害意识研究的主题知识图谱;③ 然后借助对主要文献的内容分析,对CiteSpace生成的聚类结果,按照主题及研究内容相近程度和聚焦灾害种类差异情况,进行人工二次整合分组,从而呈现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的主要方向或方面;④ 再后,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所选文献(629篇)的关键词进行分时段共现网络分析(co-appearance network)和突现分析(burst),构建灾害意识研究的主题演进知识图谱;⑤ 最后,结合主题演进知识图谱引导和主要文献内容分析,诊断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的发展动向与趋势。

    1) 与灾害领域针对其它主题的研究进行对比

    考将“灾害脆弱性(vulnerability),即灾害脆弱性或易损性”,“灾害韧性(resilience),即灾害韧性、弹性、恢复力、弹韧性、抗逆力”以及“灾害风险(risk)”这3方面的研究进行对比。这里,首先检索出CNKI中1990—2019年发表的以上3类中文文献(检索规则与前述检索“灾害意识”文献的规则一致),然后借助CNKI自带统计功能,统计灾害脆弱性、灾害韧性、灾害风险和灾害意识四方面于1990—2019年间的逐年发文量,绘制30年来发文总量对比图(图1a)和逐年发文量对比图(图1b)。

    图  1  1990—2019年国内围绕不同灾害主题研究的总发文量(a)和逐年发文量(b)对比
    Figure  1.  Total publication numbers (a) and annual publication numbers (b) of the research on different disaster–relevant topics in China during 1990—2019

    图1a显示,30年间灾害意识方面的发文量偏少,尤其与灾害风险研究相比,差距甚大。而从文献量增长态势来看(图1b),四方面的发文量虽然大体自2002—2004年起几乎均开始明显增长(灾害韧性方面除外,其发文量显著大幅增长的起始年份大体为2014年前后),但灾害意识发文量的增长态势明显不如其它方面(考虑灾害韧性方面的发文量,于2014年起显著大幅度增长事实)。这表明,相较于其它灾害研究论题,特别是围绕灾害风险的研究而言,国内近30年来关于灾害意识的研究整体明显不足。

    2) 灾害意识研究自身30年间的总体发展态势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1990—2019灾害意识研究年的整体发展态势,单独绘制了30年来灾害意识研究的发文量逐年变化图(图2)。由图2可见,大体在2004年以前,国内灾害意识方面的研究很少,年发文不足20篇;但自2004年起则快速增长,特别是近10多年来增长更为明显。说明针对灾害意识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已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图  2  1990—2019年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的逐年发文数量
    Figure  2.  Annual publication numbers of the disaster awareness-focused researches in China during 1990—2019

    基于CNKI给出的学科分类体系,对检索得到的灾害意识文献的学科属性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图3)。

    图  3  CNKI显示的国内灾害意识研究文献的学科属性分布
    标签中数字和百分比分别表示CNKI平台上,某一学科领域下灾害意识文献的发文数及其占灾害意识总发文数的百分比,且存在一篇文章属于多个学科的情况
    Figure  3.  Disciplinary attributes structure of the publications on disaster awareness identified by CNKI
    The labels indicate the publication number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its percentage of total publications on disaster awareness in CNKI,including some publications belong to multiple disciplines

    图3显示,国内的灾害意识研究除在“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25%,下同)、中等教育(12%)、地质学(10%)等少数学科领域略显集中外,其它众多学科领域如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地球物理、医学、农业、社会学、心理学等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这表明国内的灾害意识研究整体上具有突出的多学科、跨学科特点。

    科学计量学中,一对词汇或术语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中被称为“共现”。一组文章中,某对关键词共现的文章数量越多,表明这对关键词的“距离”越近、相关性越强,即“共现强度”越强;进一步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该组文章中各对关键词的共现强度,即可对该组文章的所有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可呈现该组文章的主要研究方面、方向或视角。根据上述理解,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筛选后的灾害意识文献(629篇)的所有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结果显示,所有关键词可聚成12类,各类别的名称由软件采用“对数极大似然率算法”分析后自动给出(表3第1列)。

    表  3  CiteSpace关键词共现聚类与文献内容分析的关联过程与结果概述
    Table  3.  Brief summary of the connection process and results between CiteSpace’s keyword co-appearance clustering and literature content analysis
    CiteSpace关键词共现聚类结果文献内容分析
    类别高频关键词(前10个)不同类别的主要专业内容概括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综合
    #0灾害教育 灾害教育;地理教学;教育课程;初中地理;
    策略探讨;实施现状;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减轻灾害;灾难教育
    侧重灾害教育,地理教学,
    灾难教育
    ① 灾害意识调查测量;
    ② 灾害意识提升的正规
    教育路径;
    ③ 灾害意识提升的大众
    科普宣传;
    ④ 自下而上(bottom-up)
    民众及基层减灾与灾害
    意识;
    ⑤ 自上而下(top-down)
    政府层面减灾对策与民众
    灾害意识
    #1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应对行为;响应机理;灾害事件;
    社区减灾;台风灾害;城乡居民;社区居民;
    防灾减灾意识;突发事件
    侧重风险感知(调查测量),应对/响应,民众与社区减灾,台风灾害
    #2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公众防灾教育;地震常识;感知风险;风险认知;防灾减灾教育;灾害地理;信仰意识;社会应对 侧重风险管理,风险感知,
    风险认知,灾害教育
    #3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防灾减灾教育;公众认知;社区居民;社区减灾;防震减灾;地震对策;地震宣传;认知与响应;地震风险 侧重地震灾害,宣传教育,民众与社区减灾,认知与响应(调查测量)
    #4灾害意识 灾害意识;灾害文化;减灾意识;问卷调查;中学生;灾害治理;山地灾害;风险认知;西部社区;应急管理能力 侧重灾害意识/减灾意识/风险认知(调查测量),山地灾害,应急管理/灾害治理
    #5灾害 防灾减灾;灾害应对;城市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地震常识;灾害管理;灾害救护;公众参与;地方性知识;暴雨灾害 侧重灾害应对,灾害管理,
    社区减灾,暴雨灾害
    #6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灾害教育;宣传教育;高中地理;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防震减灾对策;长效机制;减灾体系;应对能力 侧重灾害教育,科普宣传,
    防震减灾、减灾体系
    #7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减灾意识;问卷调查;海洋灾害;风险认知;应急管理能力;灾害管理;防震减灾对策;山地灾害 侧重地质灾害,减灾意识/风险认知(调查测量),灾害管理,应急管理
    #8认知 地震灾害;玉树地区;宁洱地震;自然灾害;农村家庭;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对策;灾害防御;高中地理;防灾减灾工作 侧重地震灾害,减灾知识,
    减灾对策
    #9科普宣传 科普宣传;防震减灾;减灾战略;减灾意识;科普形式;减灾意识;减轻灾害;应急处置;灾害损失;减灾工程 侧重科普宣传,减灾知识/意识、
    减灾战略/工程
    #10灾害感知 灾害感知;减灾战略;生计策略;防灾减灾能力;灾害教育;农村居民;自然灾害;台风灾害;地区对比;灾害教育 侧重灾害感知,减灾战略,
    灾害教育,台风灾害
    #1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科普传播;科普信息;减灾意识;防灾意识;救灾工作;心理认知;适应行动;灾害管理体制 侧重气象灾害,科普宣传,
    减灾意识,心理认知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统计每个类别中的高频关键词情况,并通过分析每个类别前10个高频关键词(表3第2列)所代表的专业意义,初步人工归纳概括每个类别所聚焦的主要专业内容(表3第3列)及主要研究方向(表3第4列)。例如“#0”类的前10个高频关键词显示,该类关于灾害意识的讨论主要与“灾害教育、地理教学、灾难教育”有关;同理可知“#1”类主要研讨内容为“风险感知、响应机理(调查测量)、社区减灾、台风灾害”;依此类推可得到其它类别研讨的主要灾害意识相关议题(表3第3列)。

    表3前3列显示,CiteSpace的分类结果中,类与类之间在高频关键词和所反映的专业内容上有很大程度的交叉,从专业角度来看,这种分类及结果带有一定的机械性甚至表面性。为进一步诊断与概括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的主要方面或视角,这里基于对CiteSpace分类结果的初步概括总结(表3第3列)及其引导,又对所选文献进行了初步的浏览阅读,同时结合我们的研究积累与认识,将国内关于灾害意识的研究,概括性地梳理为如下五个主要的研究方面或研究视角,分别是灾害意识调查测量、灾害意识提升的正规教育路径、灾害意识提升的大众科普宣传、自下而上(bottom-up)民众及基层减灾与灾害意识和自上而下(top-down)政府层面减灾对策与民众灾害意识(表3第4列和图4)。

    图  4  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的主要方面或视角
    该图聚类模块值Q为0.653 1 (大于临界值0.3),说明聚类效果比较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为0.862 4 (大于临界值0.5),说明聚类效果良好。图中每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则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间连线反映了两两关键词的共现现象,连线越粗则其关系越密切(即共现强度越强);不同颜色表示某对关键词产生“共现现象”的时间先后,由紫到黄代表由老到新,每五年一个色阶
    Figure  4.  Main aspects or perspectives of disaster awareness research in China
    The index of modularity Q is 0.653 1 ( bigger than critical value 0.3),which indicates the result is significant. The index of Sihouetle is 0.862 4 (bigger than critical value 0.5),which means the result is acceptable. Each line between two nodes (a node represents a keyword) reflects the co-appearance of keywords. And the thicker the line,the clos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keywords (stronger of the strength of co-appearance). Each color,from purple to yellow (means from past to present),shows different time period (each period includes five years) of co-appearance

    在初步阅读所选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主要文献进行了基本的内容分析,借此总结了国内灾害意识研究各主要方面的研究进展,具体概括如下:

    1) 灾害意识调查测量

    这里从调查什么和如何调查两个角度概述本方面的研究进展。关于调查什么。从文献来看,关于何为灾害意识,目前国内有零星讨论,例如郭强(1992,2004)和李世泰(2007)基于对灾害意识的直观理解,讨论了灾害意识的主体、内涵及其在防灾减灾实践中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对灾害意识的内涵等等的讨论很不充分,更缺乏大体统一的基本认识。而相关的实际调查测量工作,总体上呈百花齐放态势,且主要以“风险感知或灾害感知”和“灾害认知与响应”为主题或切入点展开。前者,如李景宜等(2002)尝试构建了“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周旗和郁耀闯(2008)、贾宁(2017)就公众的地震灾害风险感知现状进行了调查;苏筠等(2008)和薛莹莹(2019)就民众对洪水的灾害风险感知进行了调查;田青等(2011)和史兴民(2016)则关注民众的气候变化感知情况;王书霞(2014)、王晓峰和洪媛(2017)、赵岑等(2018)构建了游客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评价体系;李盈霞(2015)和尚志海等(2019)关注民众台风灾害风险感知的概念模式与实际现状;李旭(2018)调查了峡谷区居民泥石流灾害风险的感知水平。后者,如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针对我国多个新老地震灾区社会民众的地震灾害认识与响应开展了连续多年的实证调查测量,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民众地震灾害认知(灾害知识、减灾技能、政策了解和相关态度看法等)、实际地震中的响应(自救互救、情绪反应、信息分辨与传播、相关的态度看法等)、当地减灾宣教现状等(苏桂武等,2008吴琼,2008王若嘉等,2009魏本勇等,2013张文佳,2013武洋,2016孙磊,2018)。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其他研究者也开展了一些类似工作(徐春迪等,2010郁耀闯等,2010文彦君,20102012陈容等,2014)。围绕其它灾种,也开展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如岳丽霞等(2006)对地质灾害背景下的民众灾害心理反应与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指出了一些关于提升民众灾害意识的方法与途径。同时,以上一些工作还不同程度地调查研讨了民众灾害或风险感知、灾害认识与响应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

    关于如何调查,绝大多数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极少数采用或辅以实地访谈。调查对象(被试)具有多样性:有针对特定群体的调查,如学生、教师、农牧民、游客、管理者等;也有针对某一地区综合人口群体的调查,如某地区/灾区的社会民众或社区民众。但总体而言,针对学生群体和某地区/灾区人口群体的调查研究占大多数。此外,也有学者从心理学视角,通过实验来研讨公众的风险感知问题(谢晓非,徐联仓,19982002于清源,谢晓非,2006)。

    总体而言,围绕“风险感知、灾害感知”或“灾害认知与响应”的调查测量,国内已开展过不少工作。但人们对“风险感知、灾害感知、灾害认知”内涵的理解往往因人、因学科背景、或因实际应用需求而异,围绕“风险感知、灾害感知”等相近主题而开展的具体调查测量所采用的测量指标甚至测量维度,有时也相差很大(因灾种不同造成的差异除外),更勿论“何为灾害意识”上的大体统一理解;另一方面,关于风险感知、灾害感知和灾害认识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的讨论,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工作。

    2) 灾害意识提升的正规教育路径

    灾害及安全教育在学校正规教育(本文指中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下同)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文献来看,针对学校教育中的灾害教育问题,国内的研讨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① 教育观念或理念。例如:陈霞和朱晓华(2001)认为灾害教育应该实行终身教育,且应努力实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李景霞和张英(2008)及张英等(2011)认为学校灾害教育既需要重视传授知识,也需要强调防灾演练的必要性。② 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划。例如:廖贤富(2009)、张英(2015)等建议从教育法规、教育规划等多方面完善学校灾害教育;杜永红(2010)认为学校灾害教育需要制度保障、立法约束。③ 课程、教材与教法。显课程方面来看:赵玲玲(2010)认为高中地理灾害教材— 《自然灾害与防治》 需要补充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杜红琳(2011)、李琳(2015)等认为目前的防灾安全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较低,因此需要拓展多种适宜的课内外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牟兴媛等(2014)、宋雪交和赵振斌(2015)认为学校灾害教育需要从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入手进行改革;李小倩(2019)认为高中地理灾害教育需要在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本地区特色的课程资源。而就隐课程方面而言:不少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认为,学校需要定期进行防灾减灾演习等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减灾技能/技巧(谌丽等,2007苏筠等,2007任瑜艳,2017);杨挺(2008)建议灾害教育也可采用灾难教育游戏等方式;刘明和顾鑫炳(2019)提出将信息和沟通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缩写为ICT)技术与灾害教育相结合,从而丰富学校灾害教育的形式。④ 综合性的研讨。例如:郑菊花和钱建江(2008)、谭秀华等(2010)、王景秀等(2011)基于国际对比,评述了我国的学校灾害教育内容与形式上的现状与不足;刘良明等(2011)、王民等(2012)、王晓玲和江辉仙(2019)从教育人才培养角度,对防灾减灾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研讨;也有一些研究建议将灾害教育的效果纳入师生考核评价体系(刘慧婷,2012季轶男,2014吴晓涛等,2017)。

    总体而言,我国针对中小学和学前教育中的灾害教育研讨已有很大进展,特别是中小学方面,从宏观层面的教育观念/理念、教育政策/法律法规/规划,到具体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讨论。但尚存在如下明显不足:① 缺乏教育效果评估方面的研讨,各类改进的灾害教育是否产生了效果不得而知;② 缺乏针对被教育对象—学生的相关研究,即教育者基本“以我为主”开展灾害教育,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意愿和接受程度等的关注与了解不够。

    3) 灾害意识提升的大众科普宣传

    国内关于防灾减灾大众科普宣传方面的研究可大体分为如下几个方面:① 政策、法律/法规支持。例如,不少学者认为需要出台一些政策和法律/法规来激励和保障各方力量参与灾害科普宣传事业(佟贺丰,2008丁爱侠,2019)。② 科普内容。例如:郭倩和郝勇(2014)认为在科普模式的发展转变中需要注意科普知识的完善—补充灾后应急等方面的知识等;刘子一等(2015)针对地震科普的内容和需求现状,以上海某校初二学生为例,进行了防震减灾科普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认为科普内容需要增强可读性。③ 手段和形式。例如:余珊珊(2009)认为利用多媒体进行宣传推广,有利于快速、直接传递科普知识;伍国春(2010)认为结合地区特色的宣传手段更能提高当地居民的减灾意识,更能促进人们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袁丽等(2014)的问卷调查研究指出,民众接受减灾科普的意愿强烈,但是目前科普的形式陈旧单一、创新不足。为了科普的专业化和多样性,许多学者呼吁建立集中性的灾害教育场馆;李晓江等(2008)、王章豹和岳静(2009)、邹春红等(2015)认为灾害科普需关注灾害遗址纪念馆、科普中心等专业灾害教育场所的集中宣传作用;也有学者关注借助城市绿地、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灵活机动地提供灾害教育(刘懿,2009贺梅萍,韦永芬,2010宋雨晗等,2017);同时,还有学者认为设立灾害纪念日有助于提升民众的灾害意识(孙小银,单瑞峰,2006)。④ 科普教育的特色突破口。从人群差异入手,陈冬柏和闫俊义(2010)认为针对不同对象,应有差异性的宣传手段与力度;连尉平等(2021)提出为提升大众科普的效率,需要重视不同群体的防灾减灾素养水平。另一方面,基于文化差异视角,挖掘地方/本土、传统/民族知识中的防灾减灾成分,以形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灾害教育,也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如张炳才和张洁(2004)、李永祥(20112015)、叶宏(2012)关于云南和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地震和地质灾害地方知识及减灾宣教意义的研究;仵焕杰(2013)、靳一凡(2015)、武洋(2016)、孙磊(2018)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2010年玉树地震灾区民众对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特点,发现文化因素对民众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有显著影响,进而指出当地的灾害教育需要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相适应。

    总体而言,国内围绕大众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也开展了不少的研讨工作。存在的整体不足主要是:① 当前的灾害科普宣传“一头热”现象明显—灾害科普工作得到“教育者(例如中国地震局、中国水利部等各大灾害管理部门)”越来越热的重视,具体的大众科普宣传工作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关于“受众”方面的研讨尚很欠缺,对“受众”及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受众”的实际需求、意愿和接受程度等的关注与了解也是不够的。② 同样地,科普宣传的效果如何评估/评价亦缺乏研讨。以上这两点不足,与“学校教育中的灾害教育之总体不足”相似。

    4) 自下而上民众及基层层面减灾与灾害意识

    本视角的研究总体又可分为“围绕民众个体及家庭减灾”和“聚焦社区减灾”两大方面。民众个体及家庭减灾方面。已有不少学者关注民众灾害意识对其减灾行动的影响。例如:苏桂武等(2008)和王若嘉等(2009)就民众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知程度越好,其响应行为越积极;孙莉莉等(2010)和李盈霞(2015)以台风灾害为例的研究指出,风险感知水平正向影响人们的应灾行为;李华强(2011)以地震灾害为例,构建了公众风险感知和心理行为的整合模型,既考虑了影响风险感知的因素,又揭示了风险感知对人们心理健康和灾害应对行为的作用机理;刘洪秀(2013)和郭文静(2019)的调查研究认为,农牧民的灾害认知和防灾减灾意识对其采取防灾减灾行为有明显影响。此外,也有研究关注家庭备灾与灾害意识的关系。例如:郭强和陈兴民(2000)强调有正确灾害意识的家庭往往会进行防灾准备,以便更好地应对灾害;邓钤文(2019)指出某家庭备灾能力的高低与其灾害知识、备灾技能、备灾意识等有关,并依此建立了家庭备灾能力评估体系。

    社区减灾是当前减灾领域的一个热点。之于“社区减灾与民众灾害意识”问题,多数研究关注“通过提高民众灾害意识来促进其主动参与社区减灾”。例如:齐瑜(2005)的工作指出,目前基层社区自主减灾行动欠缺非结构性(非工程性)举措,并建议培育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形成社区安全减灾文化,进而鼓励社区居民投入到社区减灾行动;沙勇忠和刘海娟(2010)认为通过在社区创建并培育减灾文化,能够增强民众主动参与社区减灾的意愿,促进其参与社区减灾活动或行动;陈容和崔鹏(2013)的研究指出,需要制定法律/法规来保证社区减灾宣传教育的制度化,以提高公众的灾害风险意识,树立“预防文化”观念,进而促进人们参与减灾的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社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的目的。除此之外,也有少量其它视角的研究,例如刘斌志(2009)认为来自“自上而下政府层面的推动方式”能够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减灾的参与度,进而可以提升居民的防灾意识等。

    总之,关于“自下而上民众及基层层面减灾与灾害意识”问题,国内目前已开展了不少研究工作。存在的整体不足主要是:① 围绕“工厂、企业”层面的针对性研究匮乏;② 民众与基层参与减灾的主动性及其提升路径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特别是针对地震等小概率事件而言,更是如此;③ 现实生活中,民众灾害意识如何影响其减灾行动的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因为良好的灾害意识未必一定产生良好的减灾行动,实际的减灾行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 自上而下政府层面减灾对策与民众灾害意识

    首先不少学者撰文呼吁政府层面的减灾管理和减灾政策对策的研究与制定,需要重视“提升民众灾害意识”问题。例如:冯明芳和李轩(1992)认为政府增强民众减灾意识的举措需要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引导民众自觉增强;金磊(2004)认为减灾立法工作是城市减灾工作中较为欠缺的一部分,通过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可以向人们灌输减灾意识;李高明等(2008)和袁丽等(2014)指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需要加强地震宣传教育,以此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素质;周利敏(2013)认为政府的减灾对策工具中,应当强调“加深民众对灾害风险理解的灾害认知教育政策”和“促进民众参与的社区减灾政策”;徐兰(2014)认为政府开展防灾减灾宣教工作时,需要注意民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以及灾后正确的补救方式;马海建等(2021)指出防震减灾政策研究中,面向基层民众的社会服务主题研究较少。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提升民众灾害意识”,反过来,则是政府层面减灾对策实施的重要保障或基础条件之一。例如:游志斌(2006)指出,我国的救灾体系在实现从“灾后经验型”到“战略规划型”转变的过程中,要加强公民救灾素质和意识的培养和锻炼;王秀娟(2008)指出,提高防灾备灾意识是提高灾害管理工作的基础;田玲等(2015)认为一些政策工具的高效实施,具体如巨灾保险分担政策等,离不开民众灾害意识的普及与提升。

    为了更全面地展现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现状的整体图景,除诊断上述不同研究方向/视角外,本文基于CiteSpace分类结果引导,结合对主要文献的浏览阅读,按文献涉及的灾种差异,对国内灾害意识方面的已有研究作出了如下分类:多灾种综合视角类、地震灾害类、气候和气象灾害类和其它灾种类(表4)。

    表  4  基于灾种背景差异的分类结果和每类侧重研讨的主要灾害意识相关内容
    Table  4.  Classification result group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hazards types focused on and their common or main disaster awareness-relevant topics addressed
    类别文献篇数主要或侧重讨论的灾害
    意识相关内容
    多灾种综合视角类413自上而下政府层面减灾对策
    与民众灾害意识
    灾害意识提升的正规教育路径
    灾害意识提升的大众科普宣传
    地震灾害类107各方面的研究内容均有涉及
    气候/气象灾害类53灾害意识调查测量
    其它灾种类56各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均有涉及
    注:第三列的“主要或侧重研讨的灾害意识内容”即指2.2.3节诊断而来的“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的主要研究方面或视角”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照2.2.3节诊断而来的关于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的5个主要研究方面或视角,我们发现:基于不同灾种背景的研讨,其关注或侧重讨论的灾害意识相关内容或问题是有差异的。具体是:① 多灾种综合视角类。此类研讨数量上最多;讨论问题时人们或基于多灾种背景,或不特指具体灾种;具体的研讨内容往往宏观而概括。而对照上述5个灾害意识研究主要方面或视角来看,此类研讨多围绕“自上而下政府层面减灾对策与民众灾害意识、灾害意识提升的正规教育路径和大众科普宣传”方面。② 地震灾害类。从单一灾种对比角度来看,国内有关灾害意识的研究有相当数量围绕地震灾害展开,而就人们讨论的具体“灾害意识相关内容”而言,围绕上述5个灾害意识研究主要方面或视角的研讨,均有涉及。③ 气候/气象灾害类。气候/气象灾害也是人们研讨灾害意识问题时,依托较多的具体灾害种类。但总体而言,关注“灾害意识相关内容”相对较为集中,具体集中在关于气候/气象灾害(含气候变化)的感知/认知调查测量(属于上述“灾害意识调查测量”方面)。④ 其它灾种类。涉及的具体灾种有地质灾害、旱涝灾害等等,具体研讨的“灾害意识相关内容”方面,与上述5个主要研究方面均有涉及。

    采用“文献关键词分时段聚类”和“文献关键词突现检测”两种手段,对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诊断。

    1) 文献关键词分时段聚类

    以5年为时间间隔,将所用629篇灾害意识文献的发表时间,由老至新划分为6个时间切片(时间段);然后利用CiteSpace绘制每个时间切片内相应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5)。

    图  5  不同时段的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Figure  5.  Maps of the keywords co-appearance network of selected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different periods

    通过比较不同时段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之间的差异,可宏观展现1990—2019年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的基本发展脉络。总体情况是:随时间由早及今,关键词共现网络越来越“丰富多彩”,特别是2005—2009年以来,发文量快速增长;新的聚类类型不断涌现,且其表征的专业意义或更加明确、具体,如乡村类、灾害认知/感知类、暴雨灾害类等,或更加具有减灾实践色彩,如灾害护理类、灾害救援类等。这表明:30年来,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的范畴不断扩展;内容不断细化、深化和多样化;灾害意识研究与实际减灾问题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2) 文献关键词突现检测

    用CiteSpace软件对所选629篇灾害意识文献的所有关键词,进行关键词突现检测,并选取30年间最为活跃(突现强度值较高)的20个关键词显示在结果图上(图6)。分析这些最为活跃关键词的整体突现特点后,可大体以2002—2004年为界(图6中纵向灰色条带),将国内的灾害意识研究总体分为“2002—2004年之前”和“2002—2004年之后”两个大的时段。

    图  6  关键词突现检测结果概况
    突现检测时间轴中,红色表示关键词存在突现现象的时间段(蓝色相反),且红色线条越长表示文献关键词突现现象的持续时间越长;通过设定参数,使得呈现出的关键词突现时长最短为2年;文献关键词按突现的起始时间自上而下先后排列
    Figure  6.  Summary of the result of keyword burst detection
    In burst timeline bar,red means the burst period of keywords (blue is the opposite),and the length of red line indicates the length of burst period. The minimum length of keywords’ burst period is not less than two years,through setting the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he begin time of burst,keywords are arranged from top to bottom

    2002—2004年之前,这一时段的突现关键词数量较少,但它们呈现突现状态的时间普遍较长(图6)。考虑各关键词所代表的专业意义,同时结合对此时段内所选灾害意识相关文献(2002—2004年以前所发表文献)的浏览阅读,可知此时段内,国内围绕灾害意识的研究有如下特点:针对或涉及灾害意识问题的相关研讨,长时间内(1990—2002/2004)总体显得概括或综合、讨论相对宽泛,仅从突现关键词(灾害意识、减灾意识、灾害防御、灾害科学、减灾防灾等)所表达的意思即可初步推知。

    2002—2004年以来最突出的特点是,突现关键词数量不断增多,新旧突现关键词的更新越来越快,且突现关键词所代表的专业意义/意思越来越具体化或越来越有针对性(图6)。基于此,结合对所选灾害意识相关文献(2004年之后)的浏览阅读,可知2002—2004年以来,国内围绕灾害意识的研究讨论,总体呈现越来越细化、深化及新热点议题不断涌现的整体趋势。具体而言:① “认知、感知”等具有较强学术韵味的关键词不断涌现,表明围绕灾害意识的研讨,其学术性不断加强,讨论视角不断细化、深化;② “山地灾害、地震灾害、汶川地震、暴雨灾害、气象灾害”等关键词先后突现,表明国内围绕灾害意识的研讨,其所基于的灾种背景,越来越具体而多样;③ 而审视当前仍处于突现状态的几个关键词—感知/风险感知、科普宣传、暴雨灾害、气象灾害可知,国内当前的灾害意识研讨,理论诉求态势突出,优化减灾宣传教育的目标明显,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气象灾害的关注显著。

    本文总体参照UNISDR关于灾害意识(public awareness of disaster)的基本界定,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CiteSpace软件和CNKI自带统计工具,通过对1990—2019年已发表的与灾害意识相关文献的科学计量,同时辅以对主要文献的内容分析(文献内容研读),梳理和诊断了民众灾害意识的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主要认识如下:

    1) 宏观概况。民众灾害意识研究在国内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涉及学科领域宽广,呈现明显的多学科、跨学科特点;但相较其它灾害研究论题,特别是相较围绕灾害风险的研究而言,30年来整体上发文量偏少、关注度偏低。

    2) 主要研究方面/方向。根据研究内容差异,国内的民众灾害意识研究总体上可分为如下五大研究方向/方面,分别是灾害意识调查测量、灾害意识提升的正规教育路径、灾害意识提升的大众科普宣传、自下而上民众及基层层面减灾与灾害意识和自上而下政府层面减灾对策与民众灾害意识。

    3) 灾种背景差异。根据“针对不同灾种”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差异,国内民众灾害意识研究又可分为多灾种综合视角类、地震灾害类、气候/气象灾害类和其它灾种类四类。单一灾种对比而言,以围绕地震和气候/气象灾害的研究相对集中;每类研究的主要研讨方面/方向互有差异。

    4) 主要不足。① 总体而言,对何为灾害意识的讨论尚不充分,更缺乏大体统一的基本认识。针对灾害意识开展的各种实际调查测量,往往因“对灾害意识理解的差异、学科背景及应用目标等的不同”导致所采用的具体术语(感知、认知、知识、意识等)和具体的测量维度与测量指标往往也相差很大,类似/相似研究常常不可比。② 无论是学校正规教育还是大众科普宣传,均缺乏宣传教育效果评估方面的研讨,各类改进的宣传教育是否产生了效果,不得而知。③ 无论是学校正规教育还是大众科普宣传,关于宣传教育“受众”方面的研讨欠缺,对各类受众的实际需求、意愿和接受程度等等的关注与了解不够—学校正规教育中,教育者基本“以我为主”开展灾害教育;大众灾害科普宣传中的教育者“一头热”现象明显。④ 民众灾害意识与“自下而上民众及基层层面减灾”息息相关,但目前关于“民众与基层参与减灾的主动性及其提升路径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特别是针对地震等小概率事件而言,更是如此;同时,围绕“工厂、企业”层面的针对性研究匮乏。⑤ 灾害意识的影响机理分析和灾害意识影响减灾行动的机制研讨,均亟待加强。

    5) 发展趋势。① 30年来,国内灾害意识研究总体呈现“范畴不断扩展,内容不断细化、深化和新热点议题不断涌现”的整体趋势—“认知、感知”等具有较强学术韵味的关键词不断涌现,表明围绕灾害意识的研讨,学术性不断加强,讨论视角不断细化,百花齐放态势明显;“山地灾害、地震灾害、汶川地震、暴雨灾害、气象灾害”等关键词先后突现,表明围绕灾害意识的研讨,所基于的灾种越来越具体而多样。② 与实际减灾问题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由早及今,灾害护理、灾害救援、社区减灾、灾害宣传、科普宣传等减灾实践内涵明了的关键词,或在关键词分时段聚类时“引领/标识”了新的聚类类别,或在关键词突现检测中不断突现。③ 而审视当前仍处于突现状态的几个关键词—感知/风险感知、科普宣传、暴雨灾害、气象灾害可知,国内当前研讨灾害意识的热点话题中,理论诉求态势明显,优化减灾宣传教育的目标突出,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气候/气象灾害的关注显著。

    基于国内灾害意识研究的上述现状与趋势,提出如下研究建议:

    1) 系统梳理灾害意识的概念内涵、灾害意识的测量维度和测量指标体系,为更好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的灾害意识,奠定大体一致的概念架构与理论认识基础,搭建相互可比的研究与交流平台。

    2) 深入研究灾害意识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理,为优化提升灾害意识的政策、对策与策略提供研究依据;系统探究灾害意识影响人们减灾参与的机制,切实疏通人们“积极/主动参与减灾”的有效途径。

    3) 关注宣传教育受众的实际需求、主观意愿和接受程度,特别是需要扭转大众科普宣传中的“一头热”态势,切实提升科普宣传的受众针对性和效果,促进民众与广大社会之于减灾备灾救灾的积极投入或参与。

    4) 推动对减灾宣传教育效果的研究与评价工作,促进更有效的减灾宣教对策的提炼与发展。

    5) 充分利用和发挥灾害意识(研究)本身的多学科、跨学科属性和优势,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灾害意识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6) 研究针对性的顶层政策/对策,推动灾害意识研究的系统深入发展。

    ①:河北省地震局.2021.河北省2021年度地震趋势会商资料.
  • 图  1   怀涿盆地周边地区断裂与破坏性地震分布图(引自冉志杰等,2019

    Figure  1.   Distribution map of faults and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around Huaizhuo basin (after Ran et al,2019

    图  2   剖面土壤气浓度测点分布示意图 (单位:m)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soil gas concentration measuring points ( unit:m )

    图  3   郝家坡剖面土壤气浓度分布特征

    Figure  3.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gas concentration in Haojiapo profile

    图  4   小水峪剖面土壤气浓度分布特征

    Figure  4.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gas concentration in Xiaoshuiyu profile

    图  5   怀涿盆地土壤深层Hg (深度2 m)浓度分布图

    Figure  5.   Distribution of Hg (2 m depth) content in deep soil layer of Huaizhuo basin

    图  6   怀涿盆地土壤表层Hg浓度分布图

    Figure  6.   Distribution of Hg content in shallow soil layer of Huaizhuo basin

    图  7   怀涿盆地北缘断裂土壤气时空分布图

    底图DEM地形数据来自NASA提供的SRTM数据

    Figure  7.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oil gases in the north margin fault of Huaizhuo basin

    Bottom DEM topographic datas from SRTM datas provided by NASA

    图  8   怀4井水Rn,CO2及水Hg测项时序图

    Figure  8.   Variation curve of contents of radon,carbon dioxide and mercury in water of Huai-4 well

    图  9   怀涿盆地周边地区现代地震空间分布图

    Figure  9.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dern earthquakes around Huaizhuo basin

    表  1   怀涿盆地北缘断裂南西段和北东段土壤气测量结果统计表

    Table  1   Statistics on soil gas measurement results in the southwest and northeast sections of the north margin fault of Huaizhuo basin

    剖面测量
    年月
    Rn浓度/(Bq·m−3CO2浓度/%Hg浓度/(ng·L−1
    变化范围平均值标准差异常
    下限
    变化范围平均
    标准
    异常
    下限
    变化范围平均
    标准
    异常
    下限


    2020-06 2 794—11 151 5 515.56 1 899.31 9 314.17 0.18—0.81 0.37 0.18 0.73 13.24—31.82 19.82 4.82 29.45
    2020-09 3 286—15 608 8 166.87 3 287.19 14 741.25 0.54—2.86 1.26 0.64 2.55 6.40—10.14 8.74 1.07 10.88
    2021-05 5 000—13 000 9 633.34 2 418.58 14 470.49 0.20—1.00 0.58 0.21 1.00 6.50—13.00 8.24 1.79 11.82
    2021-09 6 100—17 675 10 168.87 3 234.12 16 637.11 0.64—2.62 1.21 0.58 2.37 7.80—20.60 10.49 3.40 17.28


    2020-06 1 020—3 831 2 271.80 1 011.91 4 295.62 0.06—0.46 0.22 0.12 0.47 6.54—35.65 14.97 7.00 28.96
    2020-09 1 247—6 796 3 345.40 1 525.84 6 397.08 0.22—1.03 0.58 0.25 1.08 6.07—9.95 8.29 0.94 10.17
    2021-05 1 010—4 500 2 730.00 1 177.08 5 084.16 0.29—0.64 0.41 0.13 0.65 9.00—63.00 31.40 17.89 67.17
    2021-09 1 400—4348 2 905.53 1 043.05 4 991.64 0.31—0.64 0.49 0.10 0.69 7.76—13.00 9.67 1.53 12.73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怀涿盆地北缘断裂带南西段和北东段土壤气释放强度$K_Q $

    Table  2   Soil gas release intensity KQ in the southwest and northeast segments of the north margin fault of Huaizhuo basin

    Rn浓度平均值/(Bq·m−3Rn浓度
    KQ
    CO2浓度平均值CO2含量
    KQ
    Hg浓度平均值/(ng·L−1Hg浓度
    KQ
    剖面中部测点两端测点中部测点两端测点中部测点两端测点
    郝家坡8 666.887 616.161.140.28%0.23%1.2618.4211.511.61
    小水峪2 876.272 639.691.080.11%0.14%0.7818.0011.691.53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土壤气断裂活动性评价标准

    Table  3   Evaluation criteria of soil gas fracture activity

    异常衬度C断层活动性评价
    1<C<2 现今已基本停止活动
    2≤C<5 在较近的地质年代曾发生过较强活动,
    现今活动较弱或活动不明显
    5≤C<8 在较近的地质年代曾发生过较强活动,
    现今仍具有较强的活动性
    C≥8 现今活动强烈
    下载: 导出CSV
  • 陈绍绪,张跃刚,乔子云,丁瑞同,吴晓岚,孟娣,何彦英. 2003. 晋冀蒙交界地区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J]. 华北地震科学,21(2):16–2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03.02.003

    Chen S X,Zhang Y G,Qiao Z Y,Ding R T,Wu X L,Meng D,He Y Y. 2003. The current activity of main faults in the joint area of Shanxi,Hebei and Inner Mongolia[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21(2):16–22 (in Chinese).

    杜建国,刘连柱,康春丽. 1997. 地震活动中地壳深部流体的作用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12(5):416–420.

    Dun J G,Liu L Z,Kang C L. 1997. The role of deep-crust fluids in earthquake activity[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12(5):416–420 (in Chinese).

    杜建国,康春丽. 2000. 强地震前兆异常特征与深部流体作用探讨[J]. 地震,20(3):95–101. doi: 10.3969/j.issn.1000-3274.2000.03.015

    Dun J G,Kang C L. 2000.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 Earthquake,20(3):95–101 (in Chinese).

    耿杰. 2020. 断层逸出气测量在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J]. 地震研究,43(4):620–629. doi: 10.3969/j.issn.1000-0666.2020.04.003

    Geng J. 2020. Application of measurements of fault overflow gases in active fault research[J].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43(4):620–629 (in Chinese).

    何超枫,陈州丰,齐信,王秋良,林亚洲. 2016. 麻城—团风断裂带土氡特征及活动性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36(6):504–507.

    He C F,Chen Z F,Qi X,Wang Q L,Lin Y Z. 2016. Study on soild radon features and activity analysis of the Macheng−Tuanfeng fault[J].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36(6):504–507 (in Chinese).

    李营,杜建国,王富宽,周晓成,盘晓东,魏汝庆. 2009. 延怀盆地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J]. 地震学报,32(1):82–91.

    Li Y,Du J G,Wang F K,Zhou X C,Pan X D,Wei R Q. 2009.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gas in Yanqing−Huailai basin,North China[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32(1):82–91 (in Chinese).

    刘雷,杜建国,周晓成,李营,谢超,崔月菊. 2012. 青海玉树MS7.1地震震后断层流体地球化学连续观测[J]. 地球物理学进展,27(3):888–893.

    Liu L,Du J G,Zhou X C,Li Y,Xie C,Cui Y J. 2012. Continuously observation of fault fluid geochemistry after Yushu MS7.1 earthquake[J]. Progress in Geophysics,27(3):888–893 (in Chinese).

    刘晓辉,童纯菡. 2009. 河床地区地气测量找隐伏断裂[J]. 物探与化探,33(2):128–131.

    Liu X H,Tong C H. 2009. The application of geogas survey to the prospecting for concealed faults in rever bed areas[J]. Geophysical &Geochemical Exploration,33(2):128–131 (in Chinese).

    刘晓辉,童纯菡,周四春,李巨初,朱礼学. 2009. 成都平原西部土壤汞异常来源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8(11):1058–1062. doi: 10.3969/j.issn.1004-8227.2009.11.011

    Liu X H,Tong C H,Zhou S C,Li J C,Zhu L X. 2009. On the source of mercury anomaly in soil of west Chengdu plain[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18(11):1058–1062 (in Chinese).

    刘耀炜,陈华静,车用太. 2006.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研究40年发展与展望[J]. 国际地震动态,(7):3–12.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06.07.003

    Liu Y W,Chen H J,Che Y T. 2006.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observation and study on seismic underground fluid in China[J]. 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7):3–12 (in Chinese).

    孟广魁,何开明,班铁,焦德成. 1997. 氡、汞测量用于断裂活动性和分段的研究[J]. 中国地震,13(1):43–51.

    Meng G K,He K M,Ban T,Jiao D C. 1997. Study on activity and segmentation of active fault using measurements of radon and mercury gases[J].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3(1):43–51 (in Chinese).

    冉勇康,方仲景,李志义,王景钵,李如成. 1992. 河北怀来—涿鹿盆地北缘活断层的古地震事件与断层分段[J]. 中国地震,8(3):74–85.

    Ran Y K,Fang Z J,Li Z Y,Wang J B,Li R C. 1992. Paleoseismicity and segmentation along the active fault at the north boundary of Huailai-Zhuolu basin,Hebei Province[J].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8(3):74–85 (in Chinese).

    冉洪流,周本刚. 2004. 断层地表潜在突发位移的概率评价初探[J]. 地震地质,26(1):133–14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4.01.013

    Ran H L,Zhou B G. 2004. Research on the probabilistic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ground offset along active fault[J]. Seismology and Geology,26(1):133–140 (in Chinese).

    冉志杰,孟立朋,范强,温超,刘洪良,董博,彭远黔,王燕. 2019. 怀涿盆地北缘断裂跨断层流动形变观测场地适宜性分析[J]. 震灾防御技术,14(1):191–199. doi: 10.11899/zzfy20190118

    Ran Z J,Meng L P,Fan Q,Wen C,Liu H L,Dong B,Peng Y Q,Wang Y. 2019. Analysis on suitability of observation sites for cross-fault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Huaizhuo basin[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14(1):191–199 (in Chinese).

    邵永新. 2012. 土壤氡方法用于断层活动性研究的讨论[J]. 中国地震,28(13):51–60. doi: 10.3969/j.issn.1001-4683.2012.01.006

    Shao Y X. 2012. A discussion of fault activity research using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soil radon[J].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28(13):51–60 (in Chinese).

    盛艳蕊,张子广,周晓成,杜建国,周月玲,张冠亚,张瑞鑫,刘永梅,孙玉涛,丁志华. 2015. 新保安—沙城断裂带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 地震,35(4):90–98. doi: 10.3969/j.issn.1000-3274.2015.04.010

    Sheng Y R,Zhang Z G,Zhou X C,Du J G,Zhou Y L,Zhang G Y,Zhang R X,Liu Y M,Sun Y T,Ding Z H. 2015.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gas in the Xinbaoan−Shacheng fault[J]. Earthquake,35(4):90–98 (in Chinese).

    汪成民. 1990. 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5–50.

    Wang C M. 1990. On Well Network Observing Underground Water Behaviou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China[M]. Beijing: Seismological Press: 5–50 (in Chinese).

    王荔娟,胡恭任. 2007. 土壤/沉积物中汞污染地球化学及污染防治措施研究[J]. 岩石矿物学杂志,26(5):453–461. doi: 10.3969/j.issn.1000-6524.2007.05.009

    Wang L J,Hu G R. 2007. A study of pollution geochemistry and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of mercury in soil/sediment[J]. 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26(5):453–461 (in Chinese).

    魏家珍,申春生. 1992. 汞测量用于地震预报研究实例剖析[J]. 物探与化探,16(3):216–222.

    Wei J Z,Shen C S. 1992. The application of mercurometric survey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An analysis of case studies[J]. Geophysical &Geochemical Exploration,16(3):216–222 (in Chinese).

    吴婷婷,王明猛,陈旭锋,刘文利,李太山,闫海鱼,何天容,李仲根. 2017. 唐山陡河水库沉积物汞的分布、来源及污染评价[J]. 环境科学,38(3):979–986.

    Wu T T,Wang M M,Chen X F,Liu W L,Li T S,Yan H Y,He T R,Li Z G. 2017. Distributions,sources and pollution assessment of Hg in sediments of Douhe reservoir in Tangshan city[J]. Environmental Science,38(3):979–986 (in Chinese).

    谢富仁,张红艳,崔效锋,荆振杰,李瑞莎. 2007. 延怀盆地活动断裂运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J]. 地震地质,29(4):693–7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7.04.001

    Xie F R,Zhang H Y,Cui X F,Jing Z J,Li R S. 2007. Active fault movement and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Yanhuai basin[J]. Seismology and Geology,29(4):693–705 (in Chinese).

    徐锡伟, 吴卫民, 张先康, 马胜利, 马文涛, 于贵华, 顾梦林, 江娃利. 2002. 首都圈地区地壳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70−73.

    Xu X W, Wu W M, Zhang X K, Ma S L, Ma W T, Yu G H, Gu M L, Jiang W L. 2002. Recent Crustal Tectonic Changes and Earthquakes in the Capital Circle[M]. Beijing: Science Press:70−73 (in Chinese).

    张凤秋,任佳,李海孝,张彦清,王长江. 2005. 怀4井地下流体异常与地震的关系[J]. 地震地质,27(1):123–13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5.01.014

    Zhang F Q,Ren J,Li H X,Zhang Y Q,Wang C J. 2005.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omalies of underground fluid in the Huailai No.4 well and earthquake[J]. Seismology and Geology,27(1):123–130 (in Chinese).

    张磊,刘耀炜,包创,郭丽爽. 2019. 安宁河断裂带土壤汞的分布特征[J]. 地震学报,41(2):249–258. doi: 10.11939/jass.20180141

    Zhang L,Liu Y W,Bao C,Guo L S. 2019.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ercury in Anninghe fault zone[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41(2):249–258 (in Chinese).

    张平安. 2006. 东莞某工程场地隐伏断裂a卡氡气勘测技术应用[J]. 西部探矿工程,18(4):118–120. doi: 10.3969/j.issn.1004-5716.2006.04.061

    Zhang P A. 2006. Application of radon survey technology in a buried fault a card in a project site in Dongguan[J]. 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18(4):118–120 (in Chinese).

    张晚霞,向宏发,李如成. 1995. 夏垫隐伏断裂土壤气氡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17(2):46–50.

    Zhang W X,Xiang H F,Li R C. 1995. Preliminary study on soil-Radon distribution along the Xiadian buried fault[J].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17(2):46–50 (in Chinese).

    周晓成,杜建国,王传远,曹忠权,易丽,刘雷. 2007. 西藏拉萨市土壤气中氡、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J]. 环境科学,28(3):659–663. doi: 10.3321/j.issn:0250-3301.2007.03.038

    Zhou X C,Du J G,Wang C Y,Cao Z Q,Yi L,Liu L. 2007.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don and mercury in soil gas in Lhasa,Tibet,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28(3):659–663 (in Chinese).

    周晓成,杜建国,陈志,崔月菊,刘雷. 2012. 地震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31(4):340–346. doi: 10.3969/j.issn.1007-2802.2012.04.004

    Zhou X C,Du J G,Chen Z,Cui Y J,Liu L. 2012. Advance review of seismic geochemistry[J]. Bulletin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31(4):340–346 (in Chinese).

    Al-Hilal M,Al-Ali A. 2010. The role of soil gas radon survey in exploring unknown subsurface faults at Afamia B dam,Syria[J]. Radiat Meas,45(2):219–224. doi: 10.1016/j.radmeas.2010.01.018

    Etiope G,Martinelli G. 2002. Migration of carrier and trace gases in the geosphere:An overview[J]. Phys Earth Planet Inter,129(3/4):185–204.

    Guerra M,Lombardi S. 2001. Soil-gas method for tracing neotectonic faults in clay basins:The Pisticci field (southern Italy)[J]. Tectonophysics,339(3/4):511–522.

    Ioannides K,Papachristodoulou C,Stamoulis K,Karamanis D,Pavlides S,Chatzipetros A,Karakala E. 2003. Soil gas radon:A tool for exploring active fault zones[J]. Appl Radiat Isot,59(2/3):205–213.

    Irwin W P,Barnes I. 1980. Tectonic rel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discharges and earthquakes[J]. J Geophys Res:Solid Earth,85(B6):3115–3121. doi: 10.1029/JB085iB06p03115

    Iskandar D,Yamazawa H,Iida T. 2004. Quantification of the dependency of radon emanation power on soil temperature[J]. Appl Radiat Isot,60(6):971–973. doi: 10.1016/j.apradiso.2004.02.003

    Kobeissi M A,Gomez F,Tabet C. 2015. Measurement of anomalous radon gas emanation across the Yammouneh fault in southern Lebanon:A possible approach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J]. Int J Disaster Risk Sci,6(3):250–266. doi: 10.1007/s13753-015-0058-1

    Koike K,Yoshinaga T,Asaue H. 2014a. Characterizing long-term radon concentration changes in a geothermal area for correlation with volcanic earthquakes and reservoir temperatures:A case study from Mt. Aso,southwestern Japan[J]. J Volcanol Geotherm Res,275:85–102. doi: 10.1016/j.jvolgeores.2014.02.007

    Koike K,Yoshinaga T,Ueyama T,Asaue H. 2014b. Increased radon-222 in soil gas because of cumulative seismicity at active faults[J]. Earth Planets Space,66(1):57. doi: 10.1186/1880-5981-66-57

    Kumar G,Kumari P,Kumar A,Prasher S,Kumar M. 2017. A study of radon and thoron concentration in the soils along the active fault of NW Himalayas in India[J]. Ann Geophys,60(3):S0329.

    Mahajan S,Walia V,Bajwa B S,Kumar A,Singh S,Seth N,Dhar S,Gill G S,Yang T F. 2010. Soil-gas radon/helium surveys in some neotectonic areas of NW Himalayan foothills,India[J]. Nat Hazards Earth Syst Sci,10(6):1221–1227. doi: 10.5194/nhess-10-1221-2010

    Seminsky K Z,Bobrov A A. 2009. Radon activity of faults (western Baikal and southern Angara areas)[J]. Russ Geol Geophys,50(8):682–692. doi: 10.1016/j.rgg.2008.12.010

    Tawfiq N F,Jaleel J. 2015. Radon concentration in soil and radon exhalation rate at Al-dora refinery and surrounding area in Baghdad[J]. Detection,3(4):37–44. doi: 10.4236/detection.2015.34006

    Walia V,Yang T F,Hong W L,Lin S J,Fu C C,Wen K L,Chen C H. 2009. Geochemical variation of soil-gas composition for fault trace and earthquake precursory studies along the Hsincheng fault in NW Taiwan[J]. Appl Radiat Isot,67(10):1855–1863. doi: 10.1016/j.apradiso.2009.07.004

    Yang D X,Zhang L,Liu Y W,Ren H W,Xie F R,Chen G C. 2015. Mercury indicating inflow zones and ruptures along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fault[J]. Chinese Journal of Gechemistry,34(2):201–207. doi: 10.1007/s11631-014-0028-0

    Yuce G,Fu C C,D’Alessandro,Gulbay A H,Lai C W,Bellomo S,Yang T F,Italiano F,Walia V. 2017.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radon and carbon dioxide within the Dead Sea fault and Karasu fault in the Amik basin (Hatay),Turkey[J]. Chem Geol,469:129–146. doi: 10.1016/j.chemgeo.2017.01.003

    Zhang L,Liu Y W,Guo L S,Yang D X,Fang Z,Chen T,Ren H W,Yu B. 2014.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mercury and its relation to earthquake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 Hole-1 (WFSD-1)[J]. Tectonophysics,619/620:79–85. doi: 10.1016/j.tecto.2013.08.025

    Zhou X C,Du J G,Chen Z,Cheng J W,Tang Y,Yang L M,Xie C,Cui Y J,Liu L,Yi L,Yang P X,Li Y. 2010. Geochemistry of soil gas in the seismic fault zone produced by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southwestern China[J]. Geochem Trans,11(1):5. doi: 10.1186/1467-4866-11-5

  • 期刊类型引用(3)

    1. 朱云辰,程明骏,郑昕文,岑沛立,郗祥硕,黄杉,华晨,黄海. 基于优化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城市应急设施模糊选址.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4(09): 1832-1843 . 百度学术
    2. 冯蔚,钱庚. 2023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中国地震. 2024(04): 916-928 . 百度学术
    3. 孟凡华,陆红,肖玉军,刘文泽. “五维”分析方法在隐患排查治理中的应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3(S1): 48-5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图(9)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9
  • HTML全文浏览量:  131
  • PDF下载量:  98
  • 被引次数: 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6-28
  • 修回日期:  2021-11-0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1-08
  • 发布日期:  2023-01-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