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年内蒙古包头地区8级地震的初步研究

聂宗笙

聂宗笙. 2013: 公元前7年内蒙古包头地区8级地震的初步研究. 地震学报, 35(4): 584-603. DOI: 10.3969/j.issn.0253-3782.2013.04.013
引用本文: 聂宗笙. 2013: 公元前7年内蒙古包头地区8级地震的初步研究. 地震学报, 35(4): 584-603. DOI: 10.3969/j.issn.0253-3782.2013.04.013
Nie Zongsheng. 2013: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ical M8 earthquake occurred in 7 BC at Baotou, Inner Mongoli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35(4): 584-603. DOI: 10.3969/j.issn.0253-3782.2013.04.013
Citation: Nie Zongsheng. 2013: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ical M8 earthquake occurred in 7 BC at Baotou, Inner Mongoli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35(4): 584-603. DOI: 10.3969/j.issn.0253-3782.2013.04.013

公元前7年内蒙古包头地区8级地震的初步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应力环境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2012BAK19B03).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聂宗笙, E-mail: michongrong@126.com

  • 中图分类号: P315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ical M8 earthquake occurred in 7 BC at Baotou, Inner Mongolia

  • 摘要: 公元前7年11月11日(汉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 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不确定性, 长期存在分歧, 也没有学者开展过调查研究, 中国地震目录均未收入. 考古发现包头市麻池周边汉代部分木椁墓中木椁四周填塞的碎砖瓦陶片及文字瓦当, 是房屋毁坏以后的建筑垃圾和日用陶器残片的混合物, 这些房屋是在公元前52年(甘露二年)到公元前33年(竞宁元年)以后在麻池古城(汉五原郡)建成的. 上述房屋的毁坏发生在西汉晚期的墓葬稍前. 房屋毁坏的原因, 可排除自然因素、 战争及人为破坏, 更可能是由于突发性的地震灾害所致. 公元前7年地震正好发生在这一时期, 并使北边郡国30余处坏城郭, 凡压杀400余人. 根据木椁四周填塞碎砖瓦陶片的汉墓分析, 麻池古城房屋、 殿堂遭受严重破坏, 死亡人数达200人以上, 地震及其它天灾人祸, 使麻池古城逐渐衰退, 最后荒废. 结合大青山山前断裂所形成的距今2 000年前的地震形变带遗迹综合分析, 公元前7年11月11日地震宏观震中在麻池一带, 震中烈度为Ⅹ度, 震级达8级, 命名为内蒙古包头8级地震.
    Abstract: A historical M8 earthquake occurred on November 11, 7 BC (September Bingchen, the second year of Suihe, Han dynasty) has not been incorporated in the chinese historical earthquake catalogs, as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re ambiguous. A lot of pieces of broken potsherds, bricks and tile-ends with words were found by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in the coffin of ancient tomb at Machi ancient town of Baotou. These were the broken pieces of daily use potteries and the destructive building wastes, and the house was completed built during 52 BC (the second year of Ganlu) to 33 BC (the first year of Jingning).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materials a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d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 city walls of more than 30 places in northern prefectures were damaged and 400 people were killed, while more than 200 persons were killed at Machi ancient town which was destroyed and then disappeared. Therefore, the destroyed buildings buried before the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might be caused by the strong earthquake and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or wars.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 which are estimated to form 2000 years ago and found along the front fault of Daqinsha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vent occurred on Novemher 11, 7 BC, at Machi ancient town of Baotou, Inner Mogolia, can be named as Baotou earthquake with M8 and meizoseismal intensity X.
  • 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 1956),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谢毓寿等, 1983)及中国重要的历史文献, 诸如《二十五史》(上海古藉出版社, 上海书店, 1986)、 《太平御览》(李昉等, 1960)、 《资治通鉴》(司马光, 1992)、 《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 1934a, b)、 《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陈高傭等, 1986)、 《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袁祖亮, 2009)以及《蓟州志》(沈锐等, 1968)、 《延安府志》(洪蕙, 1802)、 《庆阳府志》(梁明翰, 1992)、 《正宁县志》(折遇兰, 2005)等地方志中, 均记载了公元前7年11月11日(汉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 这次地震影响范围广, 涉及甘肃、 宁夏、 陕西、 内蒙古、 山西、 河北等省和北京地区(曹子西, 1987). 地震使京师至北边郡国30余处坏城郭, 凡压杀400余人(荀悦, 康熙丙子年刻本); 或415人(班固, 1962h), 应该是历史上一次强烈的破坏性地震. 这次地震距今已2 000多年, 历史文献记载资料贫乏, 地震影响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地震的认识也存在不确定性, 因而一些中国强震目录(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5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主编, 1971顾功叙, 1983)均未收入. 至今也没有学者进行过调查研究. 作者在华北地震地质考察及河套盆地周边活动断层古地震调查研究过程中, 曾经关注这次地震的历史文献记载及距今2 000年前的地震事件, 并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带多处发现这一时期的地震形变遗迹(聂宗笙, 19962010,2011). 近年来又广泛查阅历史文献, 查阅河套地区汉代古城及古墓的考古资料.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 麻池古城及其周边汉墓考古资料的地震存疑, 以及大青山山前断裂所发现的距今2 000年前的地震遗迹综合分析, 这次地震与大青山山前断裂全新世活动有关, 对汉代麻池古城造成重大的破坏, 震中位置在包头市麻池, 震中烈度为Ⅹ度, 震级为8级, 命名为内蒙古包头8级地震.

    现将历史文献中有关这次地震的记载摘录如下:

    《汉书·五行志》(班固, 1962h)记载为: (汉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二十一日), 地震, 自京师至北边郡国30余坏城郭, 凡杀四百一十五人.

    《前汉纪》(荀悦.康熙丙子年刻本), 记载为: 汉成帝“绥和三年九月庚申(二十五日)地震”, 自京师到北边郡国三十余处, 坏城郭, 凡压杀四百余人.

    《汉书·哀帝纪》(班固, 1962f), 记载为: 绥和二年三月, 成帝崩. 四月丙午, 太子即皇帝位, 谒高庙. ……秋……诏曰: “朕承宗庙之重, 战战兢兢, 惧失天心. 间者日月亡光, 五星失行, 郡国比比地动”(师古曰: 比比犹言频频也). 《汉书补注》(王先谦, 1959)曰: 此乃《五行志》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所云.

    《汉书·师丹传》(班固, 1962a)记载为: (绥和二年)哀帝即位, (丹)为左将军, ……徒为大司空. ……丹上书言: “……间者郡国多地动, 水出流杀人民……”. “……山崩地震, 河决泉涌, 流杀人民, 百姓流连, 无所归心. ……”.

    《蓟州志》(沈锐等, 1968)记载为: 绥和二年甲寅九月(蓟城)地震. 曹子西(1987)认为蓟州地震与公元前7年地震似一次地震, 待查.

    《延安府志》(洪蕙, 1802刻本)记载为: 绥和二年九月上郡地震.

    《庆阳府志》(梁明翰, 1992)、 《正宁县志》(折遇兰, 2005)记载为: 成帝绥和二年地震, 自京师至北陲(注: 北部边疆)皆震, 坏城郭, 压伤人甚重.

    河套地区为汉代边郡, 古长城、 古城镇和古墓分布均十分广泛. 如沿阴山山麓断续分布的赵北长城遗址(李逸友, 1994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达茂旗文物管理所, 2000); 汉代古城(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达茂旗文物管理所, 2000李逸友, 1964郭建中, 车日格, 2007董勇军, 2009)有麻池古城、 三顶帐房古城、 古城湾古城、 孟家梁古城、 哈德门沟古城, 以及呼和浩特市塔布陀罗海村古城、 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托克托县博物馆, 2004a)、 东胜城梁村古城等. 此外, 在河套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汉代古墓分布甚广. 西部在巴彦淖尔地区已发掘清理的汉墓达294座(魏坚等, 1998b); 南部在鄂尔多斯地区已发现汉墓达300多座, 蒋璐(2007)杨泽蒙等(1998)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东部呼和浩特市、 托克托县也有少量汉墓分布(魏坚等, 1998a); 包头市南郊为河套地区汉墓集中分布的地区, 已发现的汉墓多达上千座(王英泽等, 2000张海斌等, 1998张海斌, 2009c). 能否从古城址、 古墓发掘清理的考古资料中发现历史地震的信息, 为此查阅了河套地区汉代古城和古墓发掘清理的考古资料, 在麻池古城和周边汉墓考古资料中发现了一些与地震有关的重要线索.

    麻池周边汉代墓葬集中分布在麻池村西南、 西北和东三面Ⅱ级台地上, 目前发掘清理的汉墓已达100多座, 其中召湾村西北达98座. 从墓葬形制可划分为3种类型: 土坑竖穴木椁墓、 砖室墓和土洞墓. 墓葬的时代主要在西汉中期一直延续到东汉后期(张海斌, 2000).

    早在1953—1954年,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李逸友、 张郁、 郑隆等(李逸友, 2009a)在包头市麻池召湾25号汉墓中, 首次发现木椁四周填塞有一层碎陶片, 厚约10—15 cm, 陶片内含绳纹几何纹砖瓦、 罐盆残片、 云纹及“单于天降”、 “四夷尽服”等文字瓦当. 在麻池西北5 km孟家梁汉墓(李逸友, 2009b)中, 也有两座木椁墓, 木椁四周填塞了碎砖瓦陶片.

    自1953—2004年, 在包头市麻池周边发掘清理的汉墓中, 已有19座汉代木椁墓发现了木椁四周填塞了碎砖瓦陶片, 厚度一般为10—25 cm. 在召湾89号汉墓中, 椁室两侧壁填塞厚度为25 cm, 墓门和后端厚度分别为100 cm和65 cm(图1). 现将河套地区汉代木椁墓四周填塞碎砖 瓦、 陶片的墓葬特征列于表1. 汉代木椁墓中木椁四周填塞碎砖瓦、 陶片的现象, 集中分布在麻池周边汉墓中. 在托克托县古城村和固阳县梅令山古城汉墓各有一座, 墓制与召湾木椁墓完全相同. 在河套地区其它汉墓中以及我国其它地区、 蒙古、 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外贝加尔湖地区的上千座匈奴墓葬中均没有发现过(马利清, 2005; 乌恩岳斯图, 2008).

    表  1  河套地区汉代木椁墓四周填塞陶片、瓦片的墓葬特征表
    Table  1.  Charateristics of Han dynasty coffins filled with pieces of potsherds and tiles in Hetao area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1  包头市麻池周边木椁四周填塞碎砖瓦、 陶片的汉墓(引自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9de)  (a) 召潭M2号墓平面、 剖面图. 1. 灶; 2—5. 壶; 6. 罐; 7. 鼎; 8. 火盆; 9. 铁虎镇; 10, 11. 银釦漆奁; 12. 方盒. (b) 召湾89号墓平面、 剖面图. 1, 2. 陶罐; 3. 鐎斗; 4. 灶; 5. 铜刷; 6. 铜泡钉
    Figure  1.  Han tomb filled with broken potteries and bricks in coffin at Machi ancient town of Baotou (after Baotou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09d, e)  (a) Plan and section of Zhaotan number M2 tomb. 1. Stove; 2—5. Pot; 6. Jar; 7. Tripod; 8. Brazier; 9. Tiger-shaped iron; 10, 11. The silver lacquer box; 12. Square box. (b) Plan and section of Zhaowan number 89 tomb. 1, 2. Stean; 3. Bucket; 4. Stove; 5. Copper brush; 6. Copper nail

    值得关注的是, 在上述填塞瓦片、 陶片的木椁墓中, 其中已有9座墓葬发现文字瓦当(张海斌, 2009a李逸友, 2009a)(图2). 这些文字瓦当有“单于和亲”、 “千秋万岁”、 “四夷尽服”、 “长乐未央”等. 文字瓦当直径为15.5—17.6 cm.

    图  2  包头市召湾汉墓中出土的文字瓦当(引自包头市文物管理所, 2009a; 李逸友, 2009a  图中1—5表示M47号墓甲室出土; 6表示M25号墓出土
    Figure  2.  Words on tile-ends in Zhaowan Han tomb in Baotou (after Baotou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09a; Li, 2009a)  1—5. Unearthed from number M47 tomb; 6. Unearthed from number M25 tomb

    瓦当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 也称筒瓦头, 用以保护屋顶椽头, 防止风雨侵蚀. 瓦当上各种云纹纹饰, 或文字内容, 对建筑物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赵力光, 1998). 既显示了建筑的华丽庄重, 又显示主人的吉祥愿望、 生活上的丰富多彩和美好追求. 瓦当、 大量的筒瓦、 板瓦、 方砖等建筑遗物, 在我国许多古城址、 在蒙古及俄罗斯外贝加尔湖地区古城址均有发现. 有的瓦当上面还有“天子千秋万岁, 长乐未央”汉字铭文. 但“单于天降”、 “四夷尽服”、 “单于和亲”等文字瓦当, 在河套地区其它汉墓中 没有发现过, 在我国其它地区、蒙古、 俄罗斯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 上千座匈奴墓葬中也从未发现过(乌恩岳斯图, 2008马利清, 2005). 包头市召湾汉墓中出土的文字瓦当, 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 一个重要的时代, 就是西汉晚期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归顺于汉王朝, 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单于和亲(班固, 1962g), 汉匈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况, 进入了一个和谐相处、 相互包容的时代. 从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到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100多年来, 汉匈多次和亲都未涉及归汉之意, 只是在竞宁元年汉匈和亲, 是在呼韩邪单于归顺汉王朝以后的和亲事件, 包头市麻池古城周边汉墓中多次发现的“单于降汉”、 “四夷尽服”、 “单于和亲”等文字瓦当, 显然应该是这次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肖瑞玲, 2007).

    从墓葬的形制看, 木椁墓均用规整的松木堆垒, 如召湾M47, M42, M25号墓等. 召湾M47号木椁墓以柏木为棺, 随葬器物丰富豪华. 孟家梁汉墓, 木椁均用30 cm见方的柏木堆垒. 在汉代墓葬中, 规格最高的为皇帝陵墓(刘瑞, 刘涛, 2010), 墓室为“黄肠题凑”结构, 皇帝恩赐的诸侯王, 列侯等也享用高级贵族墓葬形制, 并伴有丰富的陪葬品. 河套地区为汉代边郡, 没有发现这种高规格的墓葬, 但从召湾M47号汉墓以柏木为棺, 随葬器物 丰富豪华, 以及孟家梁汉墓木椁均用柏木堆垒来看, 显然墓主人应该具有较高的身份和地位.

    在上述木椁墓中, 出土器物虽不及内地墓葬丰富, 出土器物中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工艺品(表1), 如雕塑精细的黄釉、 陶樽、 四神博山炉以及各种饰物, 如漆器、 铜器、 玉器、 金银器, 以及金银镶边的扣器、 绘画等, 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 对边郡来说, 也算是够丰富豪华的了.

    张海斌(2009b)对包头市麻池周边大量汉墓进行了考察研究, 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征, 认为这一地区墓葬的年代从西汉中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 从木椁外填塞的废弃砖瓦、 陶片及其中出土的文字瓦当看, 显然这些墓葬的时代上限为呼韩邪单于归顺汉王朝(公元前52年), 或单于和亲(公元前33年)以后, 除了M77C型墓葬(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9e)中发现王莽时代的货币“大泉五十”、 “小泉直一”以外(是否先后两次墓葬, 待查), 其余墓葬中均未发现王莽时代及其以后的遗物, 因而墓葬的下限年代应在西汉晚期.

    近年来思考公元前7年地震的问题, 得益于20多年前在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得到的一本《包头文物资料》第一辑, 汉墓中的地震存疑, 主要就是反复阅读这本刊物中有关汉墓考古资料得到的启示, 又进一步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

    麻池周边汉墓均遭受盗墓破坏, 从古墓的考古资料中, 未发现与地震有关的直接信息, 但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汉代木椁墓中填塞的碎砖瓦陶片, 是各种云纹瓦当、 文字瓦当以及砖块、 各种类型的陶器残片混杂, 与麻池古城出土的碎砖瓦陶器残片相同. 张海斌(2009a)曾仔细观察, 认真研究出土的各种瓦当, 发现这些瓦当并没有窑场废弃的迹象, 有的文字瓦当表面涂上朱色, 朱色也有风化褪色的痕迹, 表明是曾经使用过的建筑废弃物. 1998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河套盆地周边伊金霍洛旗王家坡(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伊金霍洛旗文物管理所, 2004)、 东胜城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文物管理所, 2004)以及托克托县黑水泉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托克托县博物馆, 2004b)发现秦汉窑场. 上述窑场一般仅生产某种类型陶器和筒瓦, 不可能有废弃的碎砖瓦陶片混合物, 也说明木椁墓中填塞的碎砖瓦陶片, 应该是麻池古城房屋毁坏以后的建筑垃圾和日用陶器残片混合物. 这些房屋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显然应该是在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归顺汉王朝以后, 到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单于和亲以后建成的. 这些房屋又是什么时候、 什么原因毁坏的? 墓主人死亡与房屋毁坏有无联系? 张海斌(2009a)也十分关注这些问题, 他认为建筑物废弃的原因是因为自然力的侵蚀破坏, 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淋之后, 建筑物逐渐坠毁.

    在汉代墓葬中, 木椁四周填塞特殊材料的情况, 国内其它地区也常见到. 如长沙马王堆和江陵凤凰山汉墓, 在木椁四周填塞白膏泥等, 使墓室形成防潮和较低温封闭环境, 因而尸体能保存至今. 在河套地区杭锦旗塔拉沟镇M1号大型木椁墓中(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8), 木椁四周与墓坑壁之间, 填塞了大量经砸实的木炭层, 质地坚硬, 厚约20 cm, 木椁底部和顶部也有木炭层铺垫, 主要是对木椁起到防潮和加固作用. 包头市边墙壕M1木椁墓(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0)为西汉晚期墓葬, 木椁四周则是填以石块, 石块外填砂层. 包头市麻池周边汉墓中木椁四周填塞的废弃砖瓦陶片, 既不防水、 也不防潮, 是当时当地民风习俗, 还是其它原因? 如果是民风习俗, 为什么地域仅限于麻池周边地区, 数量上也仅是汉墓中的少数, 为什么时代仅限于西汉晚期? 从张龙圪旦汉墓(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9c)的建筑结构来看, 墓室基础建得相当坚实(图3), 房屋的建筑应该不会比墓室的建筑更差. 西汉时期房屋用瓦价格昂贵, 很少应用, 边塞房屋是平顶涂泥, 与过去北方房屋相似(张其昀, 1982). 如此高规格的房屋或殿堂, 建成以后仅存在二三十年就遭受毁坏, 用风吹雨淋自然力的侵蚀逐渐破坏是不能解释的. 那么房屋毁坏的原因是什么? 房屋毁坏不可能是因为人死了人为的破坏. 是天灾? 还是人祸? 天灾就是指各种自然灾害; 人祸包括战争、 火灾等灾害. 由于呼韩邪单于归顺汉王朝, 结束了汉匈多年来的战争状况, 北方边境得以安宁, “人民炽盛, 牛马布野”, 没有战争, 也没有其它人祸的迹象. 因而房屋的毁坏, 更可能是自然灾害, 或是地震灾害的结果.

    图  3  包头市张龙圪旦M1号汉墓纵剖面图(引自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9c)
    Figure  3.  Profile of the Zhanglonggedan M1 Han tomb in Baotou city (after Baotou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09c)

    在河套地区, 除了麻池周边汉墓木椁四周填塞碎砖瓦陶片外, 在托克托县古城村发现1座大型单室汉代木椁墓(魏坚等, 1998a). 古城村古城为云中郡故城所在, 为河套地区另一座重要的汉代古城. 在木椁墓木椁四周也有大量的碎砖瓦陶器残片、 陶俑等充填, 这些填塞物与古城村古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托克托县博物馆, 2004a)出土的汉代各种瓦当、 陶器残片相同, 显然是房屋毁坏的建筑垃圾和陶器残片.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 这是一座成年男性与儿童的合葬墓. 他们的死因更可能是突发的地震灾害使房屋毁坏同时遇难的结果. 由于房屋的建筑大量使用筒瓦、 板瓦, 虽然起到了装饰美观、 庄重华丽的效果, 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房屋的负载. 图4为鄂托克旗凤凰山M1号墓 (杨泽蒙等, 1998) 墓室壁画中的庭院图, 显示了汉代房屋的建筑结构. 在呼和浩特市东南二十家子汉代古城考古发掘, 房基遗址亦显示上述房屋结构特点(张郁, 1964b). 当房屋遭受毁坏的时候, 筒瓦、 板瓦也就成了房屋居住的人伤亡的杀手. 从木椁四周填塞的碎砖瓦陶片看, 用量还很大. 例如前述召湾M89号墓, 墓室长9 m, 宽3.9 m, 高约1.4 m, 根据周边填塞碎砖瓦陶片的厚度计算, 需要碎砖瓦陶片的总量达17 m3以上, 如此大量的填塞物, 显然是房屋毁坏 以后提供的, 房屋的毁坏与墓葬时间很接近, 墓主人的死亡与房屋毁坏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  4  鄂托克旗凤凰山M1号墓墓室东(a)、 西(b)壁画庭院图(引自杨泽蒙等, 1998)
    Figure  4.  Mural painting depicting scenes of countyard on east (a) and west (b) wall of Fenghuangshan M1 coffin chamber (after Yang et al, 1998>)

    历史文献记载的公元前7年地震正好发生在这一时候, 并使北边郡国30余处城郭遭受破坏, 凡压杀400余人. 麻池古城位于大青山山前断裂形成的台地前缘上, 从麻池古城废墟遍布板瓦、 筒瓦、 瓦当、 各种陶片, 与汉墓木椁四周填塞的碎砖瓦陶片相同, 使我们有理由相信, 地震使麻池古城许多房屋遭受毁坏, 压死了里面居住的人. 在荀悦 《前汉纪》中, 记述这次地震压杀400余人, 正是房屋毁坏压死人的恰当记述. 埋葬这些人的时候, 在木椁四周填塞了房屋毁坏的碎砖瓦陶片, 是否象征着死者也将生前居住的房屋共同带到另一个世界. 这种想象和推断, 在黄佩贤(2008)对汉代墓葬文化的研究中, 认为墓室就是人死后到另外一个世界居住的房屋(冥室), 墓葬的形制结构、 随葬品和壁画内容等均是生前家居的翻版, 体现了死者生前的享受, 也进一步得到佐证. 目前已经发现的木椁四周填塞废砖瓦陶片的墓葬达19座. 如果这是因为地震灾害造成房屋毁坏、 并造成人员死亡, 死亡的人数已多达20余人. 汉代古城周边的墓葬不可胜计(李逸友, 1994), 包头市郊分布有数以千计的汉代墓葬(王英泽等, 2000), 这些发掘清理的墓葬, 仅仅是汉墓总数的10%左右, 加上90%左右未发掘清理的汉墓, 以及中、 下阶层可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 地震灾害在麻池古城造成死亡的人数, 可能在200人以上.

    这次地震以后, 经过暂短的哀帝、 平帝、 孺子婴和新莽时代, 进入东汉时期. 东汉墓葬为单室或多室拱形、 穹窿顶砖室墓, 有的规模较大, 如张龙圪旦M1汉墓(图3), 为中轴线布局多室穹窿顶墓, 由长斜坡墓道、 甬道、 前室及左右耳室, 中室及左右耳室, 以及后室组成, 墓室总长17.6 m, 总宽度13 m; 在召湾M91号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9)中, 首次在包头地区汉墓中发现有明确年代记载的石碑, 记载死者葬于“建宁三年”(公元170年), 表明墓葬为东汉晚期; 2005年, 在托克托县古城村 发现一座砖 室墓M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托克托县博物馆, 2009), 其规模较张龙圪旦汉墓还大, 全长18.2 m; 在召湾西北公路旁, 暴露一座遭受破坏的东汉墓(图5). 这些墓葬虽然规模较大, 具有拱形或穹窿顶墓室空间, 结构看似较为单薄, 经历了2000年的历程, 至今保存较好, 没有遭受破坏, 因为它们均是在公元前7年地震以后建成的. 在张龙圪旦汉墓前室左侧距墓底约1.8 m处, 发现墓壁有局部破裂变形(图6), 可能与地震力作用有关, 但它只表明是东汉以后的地震事件, 或是公元849年地震的结果, 很值得在今后古墓发掘清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关注和发现地震对古墓的影响效应.

    图  5  召湾北公路旁破坏暴露的东汉墓室
    Figure  5.  Exposed Eastern Han tomb by road side to north of Zhaowan
    图  6  张龙圪旦汉墓前室上方的局部破裂变形
    Figure  6.  Local fracture and deformation on the Han tomb at Zhanglonggedan

    麻池古城位于包头市麻池镇西约400 m, 古城分南城和北城; 北城西墙南北长665 m, 北墙东西长778 m; 南城东墙南北长664 m, 南墙东西长600 m, 城墙残高2—3 m, 夯层厚9 cm. 北城的东南角与南城西北角相重合, 北城南门附近有3个呈“品”字形的夯土台基, 高出地面1—5 m, 古城内现为耕地, 在夯土台上及古城内地表多见筒瓦、 板瓦、 瓦当等建筑材料和陶器残片, 时代为汉代,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池古城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哪一座城, 长期存在较大的分歧. 李逸友(1994)认为是五原郡临沃县城, 五原郡在今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古城; 张海斌(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达茂旗文物管理所, 2000)、 郭建中(2009)、 鲍桐(2009)认为麻池古城为秦九原郡、 汉五原郡. 从历史文献记载和文物考古研究可以看出, 古城的规模、 古城的地理位置、 古城周边汉墓的大量分布、 汉墓的形制以及出土的器物、 出土的文字瓦当所揭示的重大历史事件, 均表明麻池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 汉王朝北部边疆重要的城镇.

    麻池古城北控石门水(今昆都仑河), 为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 南临金津口渡口(今达拉特旗昭君坟附近的二狗湾渡口), 与秦直道相连, 不仅在长期的汉匈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对汉匈人民的友好交往, 经贸往来, 文化交流, 相互融和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今天在中国境内, 蒙古和俄罗斯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 考古资料中均能发现2000年前汉匈文化融合的踪迹.

    西汉中期,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大将军卫青把匈奴赶出河套地区, 收复河南地, 置朔方郡, 改秦九原郡为五原郡. 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稳定边疆、 建设边疆的措施. 例如修筑长城, 沿长城修筑亭塞列燧, 增设郡县, 大规模移民实边, 招募10万去朔方开垦, 就地屯田, 使边郡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以后, 汉匈之间小规模的战争仍然不断, 直至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 呼韩邪单于归顺汉王朝, 结束了汉匈之间长期战乱的局面. 由于汉匈人民长期交往, 经贸往来, 促进了边地商业、 建筑业、 畜牧业、 手工业、 冶铁业以及文化艺术的大发展, 五原郡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城镇, 人口大增.

    西汉晚期, 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单于和亲, 五原郡是昭君出塞离别故土的最后一站, 浩浩荡荡的陪送亲兵、 奴婢、 手工艺人等随嫁人员不少于300人, 以及匈奴的和亲使团(张元诚, 2002), 在五原郡要吃要住, 因而大兴土木, 修建了不少房屋或殿堂. 从木椁墓中填塞的碎砖瓦陶片, 说明这些房屋或殿堂仅仅建成二三十年就毁坏了. 从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较丰富, 说明墓主人大多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 显然他们并不是因为干旱、 饥荒或人祸而死亡, 更可能的是某种有权势也不可能抗拒的自然灾害, 如地震灾害导致房屋毁坏而死亡. 麻池古城在这次地震灾害中遭受重大的毁坏, 城内留下的是一片残渣碎瓦, 古城四周留下的是一片密集的、 凄凉的墓地.

    地震灾害给河套地区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更可怕的是还有其它天灾人祸. 由于成帝、 哀帝政治上昏庸无能, 生活腐化堕落, 外戚窃权, 轮流辅政, 贪污腐化, 西汉王朝开始走向崩溃. 王莽篡位以后, 对匈奴采取歧视和分化的政策, 收回匈奴单于玺, 改为新匈奴单于章, 并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 激化了汉匈之间的矛盾, 迫使匈奴叛变, 又开始了对汉边境的侵扰. “北边无勿宁岁”. 天灾、 人祸、 瘟疫, 饿死者不计其数. 数年之间, 北边虚空, 野有暴骨者, 明显的表现在民户和人口大大减少, 从此, 五原郡逐渐衰退, 最后荒废.

    根据考古资料, 麻池古城城内无晚期文化遗物相混(李逸友, 1964), 表明经历公元前7年地震灾害以后, 似乎后人均回避这一遭受重大灾害毁坏的城镇, 在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 没有哪一个朝代在废墟上动土兴业, 重建城镇, 一直处于荒废的状态, 因而城墙基本上得以保存, 城内遍布的仅仅是汉代的残砖碎瓦, 成为2000年来保存至今的地震废墟遗址.

    河套断陷为阴山山地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近东西向的断陷盆地带, 断陷盆地周边为新生代断裂所围限, 北侧自东向西为大青山山前断裂、 乌拉山山前断裂、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 狼山山前断裂; 南侧为鄂尔多斯北缘断裂; 东南侧为和林格尔断裂(图7左上图). 新生代时期, 盆地北侧山前断裂强烈活动, 阴山山地相对抬升, 呈南翘北倾的断块山地; 河套断陷强烈沉降, 接受巨厚的沉积, 盆地内部由于受乌拉山潜山隆起和大青山潜山隆起分隔, 自西而东形成临河坳陷、 乌前坳陷和呼和坳陷, 呈北断南倾、 北深南浅的箕状断陷. 新生界最大厚度达12 000 m, 其中第四系最厚达2 400 m(长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 1992), 表明第四纪断裂继承性强烈活动. 根据野外活动断裂考察, 河套断陷北侧山前断裂普遍错断晚更新统和全新统地层及地貌面, 沿山前形成断层陡坎及连续展布、 规模宏大的地表破裂带, 控制多次古地震事件, 具有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 但狼山—色尔腾山山前断裂、 乌拉山山前断裂目前尚未发现距今约2000年前的断层活动事件. 仅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发现公元前7年地震活动所形成的地震形变遗迹(聂宗笙, 199620102011).

    图  7  大青山山前断裂公元前7年地震形变遗迹点分布,左上图为河套盆地周边山前断裂分布图
    Figure  7.  Distribution of the deformation remains from the earthquake in 7 BC on Daqingshan piedmont fault Upper-left inset shows: distribution of piedmont faults around the Hetao basin

    公元前7年地震断层活动, 主要表现为错断地层和地貌面, 在地表形成断层陡坎. 断层陡坎是断层活动的重要标志, 由于可能是断层多次活动的结果, 以及外因或人为因素的破坏改造, 判断断层活动期次和活动量, 唯一可信的是地层的错断和位移量. 沿大青山山前断裂, 错断距今约1000多年前地层的断层活动事件, 为公元849年地震的结果. 当断层活动错断距今约2000年前的地层, 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 断层被距今约1000多年前的地层覆盖, 判断为公元前7年地震的活动事件; 另一种情况, 由于没有能确定年代的新地层覆盖, 可能是公元前7年地震活动, 也可能是公元849年地震活动所形成, 需进一步工作查证. 目前所能判定为公元前7年地震活动事件的形变遗迹, 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包头—土默特左旗段, 现分别描述如下(图7).

    在雪海沟西, 全新世断层在Ⅱ级台地前缘、 Ⅰ级台地后缘展布, 形成断层陡坎, 陡坎高度约为2.7 m. 根据跨断层陡坎开挖探槽(聂宗笙, 20102011), 断层最新活动事件错断剖面顶层褐色砂土层, 14C年龄为距今(1 640±112)年, 断距为1.2 m, 为公元849年地震的错断位移量. 显然断层陡坎2.7 m并非一次断层活动形成, 其余1.5 m的陡坎高度应为公元849年地震之前形成, 可能与公元前7年地震活动有关.

    在铝厂天主教堂一带, Ⅰ级台地呈窄带状, 沿Ⅱ级台地南侧展布, 台地前缘为地形陡坎, 在陡坎处开挖了一个大型探槽, 揭露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坡积层之间, 全新统坡积层内,发育一系列阶状正断层, 全新世断层有5次明显活动, 其中最新活动为公元849年地震的断层活动(聂宗笙, 20102011).

    在探槽剖面中还揭示了公元前7年地震的断层活动, 主要表现为F5断层错断14C年龄为距今(2 005±175)年的地层, 其上被热释光年龄为距今(1 280±70)年的地层覆盖, 断距为1.5 m, 同时F3断层活动形成张裂充填楔.

    该处Ⅰ级台地高11 m, 台地前缘断层小陡坎高3.2 m, 探槽跨断层陡坎开挖(江娃利等, 2000), 揭露4条相互平行的正断层, 走向近东西, 断层错断全新统地层, 最新错断的地层14C年代为距今(2 310±100)—(2 450±100)年, 其上为含砾砂土层覆盖, 应为公元前7年地震的断层活动.

    从土右旗哈子盖向东到土左旗把什, 在大青山山前断裂中段, 在道试、 站村乡白云查汗沟口、 上达赖、 窑子湾等地, 均能见到公元前7年地震的断层活动遗迹.

    位于道试村西Ⅰ级台地前缘, 断层崖高7—8 m, 在断崖下开挖探槽(图8), 揭露出一 条正断层, 断层错断全新统黄土角砾层及古土壤层, 古土壤层14C年龄为距今(3 864±258)年, 其上为含角砾黑褐色土层覆盖, 14C年龄为距今(1 880±100)年, 表明断层活动事件在距今(3 864±258)—(1 880±100)年, 为公元前7年地震的结果.

    图  8  试村西探槽剖面  ① 黄土夹角砾层; ② 含细角砾灰黄色砂土层; ③ 含细角砾灰黄色土层; ④ 下部为黄色角砾层, 上部为含角砾黑褐色土层; ⑤ 含角砾黑土夹角砾层; ⑥ 褐黄色角砾层; ⑦ 含角砾黑褐色土层
    Figure  8.  Trench profile in west of Daoshi village  ① Loess layer containing breccia sublayer; ② Greyish yellow sandy soil layer mixed with fine-breccia; ③ Greyish yellow soil layer mixed with fine breccia; ④ Lower part is yellow breccia layer, upper part is dark brown soil layer mixed with breccia; ⑤ Black soil layer mixed with breccia containing breccia sublayer; ⑥ Brownish yellow breccia layer; ⑦ Dark brown soil layer mixed with breccia

    在道试村东站村乡白云查汗沟口(江娃利等, 2000), 洪积扇前缘断层陡坎高1.5 m, 走向近东西. 断层显示两期活动, 最新一次活动, 断层错断含角砾灰褐色砂土层, 14C年龄为据今(1 160±100)年; 较早期活动, 断层错断剖面③、 剖面②, 14C年龄为距今(2 780±100)年, 其上被14C年龄为据今(1 160±100)年的地层覆盖, 应为公元前7年地震的结果(图9).

    图  9  站村乡白云查汗沟口断层剖面图(引自江娃利等, 2000)  ① 含角砾灰褐色砂土; ② 砂土角砾层; ③ 灰褐色砂土, 含白色菌丝; ④ 砾石层; ⑤ 灰褐色砂砾石层; ⑥ 砾石层
    Figure  9.  Fault section at Baiyunchahan gully mouth of Zhancun village (after Jiang et al, 2000 )  ① Taupe sandy soil mixed with breccia; ② Breccia layer mixed with sandy soil; ③ Taupe sandy soil containing white mycelium; ④ Gravel layer; ⑤ Taupe sandy gravel layer; ⑥ Gravel layer

    在土默特左旗上达赖村, 山麓洪积扇发育, 由于全新世断层活动, 在洪积扇前缘形成断层陡坎, 总体走向N60°—75°. 在上达赖村东陡坎高度达12.1 m, 垂直断层陡坎开挖了两个大型探槽(吴卫民等, 1995), 断层最新活动错断层含角砾的黑色土壤层(图10). 该层含大量白色菌丝及大量粗糙的柳纹汉代陶片, 厚1.3 m, 14C年龄为距今(2 115±105)年, 在探槽充填楔中14C年龄为距今(2 143±117)年, 探槽西壁黑土层14C年龄为距今(2 794±141)年. 由于断层及充填楔被年青的坡洪积层覆盖, 古地震事件约在距今2000年前左右.

    Figure  10.  Trench profile in western Shangdalai village (after Wu et al, 1995)  ①—⑦: Gravel layer, sandy gravel layer with fine silt and sand layer; ⑧—⑰: Pluvial slope sandy gravel layer mixed with black paleosoil layer

    位于土默特左旗沙尔沁西窑子湾村北, 山前Ⅰ级台地连续分布, 台地前缘断层崖高度为9.3—9.6 m. 在断层崖下开挖探槽, 揭露两条正断层, 显示断层多次活动. 探槽中F1断层错断坡洪积角砾层及黑色、 灰褐色砂土层(图11), 14C年龄为距今(2 050±185)—(2 150±149)年, 其上为含角砾灰色腐质土层覆盖, 14C年龄为距今(1 461±127)年, 表明断层活动事件在距今(2 150±149)—(1 461±127)年之间, 与公元前7年地震事件时间一致.

    图  11  窑子湾北侧探槽剖面(引自吴卫民等, 1995)  1. 砾石层; 2. 砂砾石层; 3. 砂层; 4. 含角砾黑褐色土; 5. 黑色土层; 6. 灰色含砾腐质土; 7. 14C采样点
    Figure  11.  Trench profile in northern Yaoziwan (after Wu et al, 1995)  1. Gravel layer; 2. Sandy gravel layer; 3. Sandy layer; 4. Black brown soil with breccia; 5. Black soil layer; 6. Gray gravel humus soil; 7. 14C sampling point

    此外, 沿大青山山前断裂, 还有一些断点, 断层错断2 000多年前的地层, 由于没有上覆约1 000年的地层覆盖, 难以判定究竟是公元849年地震, 还是前7年地震的活动事件, 待今后详细工作查明.

    已有明确记载, 地震时间为汉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二十一日), 即公元前7年11月11日.

    在荀悦《前汉纪·哀帝纪》中为“绥和三年九月庚申(二十五日)地震”, 据《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谢毓寿等, 1983)按: 所记绥和三年九月庚申地震, 地震的地区、 震情与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完全一样, 由于绥和二年成帝崩, 无绥和三年, 疑是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之事. 历史文献中还记载了这次地震“郡国比比地动”、 “郡国多地动”, 因而也不排除绥和二年九月庚申(二十五日)地震为地震序列中的另一次地震.

    历史文献记载, 地震的地区是京师至北边郡国, 并有30余处城郭遭受破坏, 人员死亡者达415人(或压杀400余人).

    这次地震,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90)认为是长安至北边郡国30余地震;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1989)认为是北边地震; 李善邦(1981)认为是北边郡地震(甘肃、 陕西的北部); 翁文灏(1989)认为是北陲地震; 宋立胜等(1989)认为是韩城地震; 山西省地震局(1991)认为是长安北30余郡国地震. 孙加林(1985) 首次提出这次地震的中心在河套盆地. 显然历史文献记载和这些认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京师, 为西汉京城, 在今西安市西北长安. 这次地震, 京师并没有地震灾害的记载, 地震不可能发生在西安周围.

    上郡, 今陕西榆林市东南鱼河堡附近. 西汉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乌审旗等地(史为乐等, 2005).

    蓟州, 春秋战国为燕国都城蓟城(曹子西等, 1994), 西汉改为广阳国或广阳郡, 首府为蓟城, 今北京和平门—宣武门一带(张治强, 2009). 曹子西等(1994)认为蓟州地震与公元前7年地震似一次地震, 待查.

    《庆阳府志》、 《正宁县志》均记载成帝绥和二年地震, 坏城郭, 压伤甚众, 没有记载月和日. 但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 1956)应为公元前7年11月11日地震, 表明甘肃省东部有地震灾害.

    北边郡国指什么地方? 地震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 为了找到答案, 现将历史文献记载、 汉代麻池古城及其周边汉墓考古的地震存疑, 以及野外实地考察资料综合分析如下.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 北边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读. “匈奴……居于北边, 随草蓄牧而转移. 逐水草迁徙, 无城郭常居耕田之地, 然亦各有分地. 无文书, 以言语为约束. ……”(班固等, 1962b). 这里北边是指汉王朝北部疆域及其以北蒙古大草原, 直至今俄罗斯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郭沫若, 1979), 是广义的北边; 狭义的北边是指汉王朝北部与匈奴相邻的边疆诸郡国地区. 秦末汉初, 汉王朝与匈奴以秦昭襄王长城、 赵武灵王长城和燕长城“故塞”为界(赵志强, 2011). “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一万一千五百余里, 乘塞列燧, 有吏卒数千人, 虏数大众攻之而不能害”(班固, 1962c徐天麟, 2006b). 西汉王朝地方政制为郡、 县两级(张其昀, 1982). 郡的设置在京师附近者称为三辅(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在内地者通称为郡, 在边地者则称为边郡, 主治兵, 保卫边境安全. 北部与匈奴相邻的边郡包括涼州10郡(陇西、 天水、 安定、 北地、 金城、 武都、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今甘肃省北部、 青海省东端及宁夏省东南隅)、 朔方4郡(朔方、 五原、 上郡、 西河, 今内蒙古河套地区、 陕西省北部及山西省西北隅)、 并州共有6郡(太原、 上党、 云中、 定襄、 雁门、 代郡(今内蒙古东南隅及山西省北部)). 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曾下诏调整周边地区区划, 太原、 代郡不属于北边; 幽州有九郡一国(渤海、 涿、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 玄菟、 东浪及广阳国), 其中有的不属于北边(今河北省北部、 辽宁省南部和北京地区).

    这些地区长期遭受匈奴的侵扰, 战乱不断. 汉王朝也对匈奴进行了多次反击和追剿的战争.

    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秋七月, 成帝诏曰(班固, 1962e): “……今孛星见于东井, 朕甚惧焉. 公卿大夫、 博士、 议郎其各悉心, 惟思变意, 明以经对, 无有所讳; 与内郡国举方正直言极谏者各一人, 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 这里明确提到北边为22郡国. 西汉时期, 郡国政制虽有时稍有调整, 谢绍鹢(2009)曾认为北边为27个边郡, 但北边郡国不可能是30余.

    这次地震使北边郡国30余处坏城郭, 凡杀415人. 荀悦《前汉纪》记载为压杀400余人. 这是目前历史文献中有关地震造成破坏和死亡人数的唯一记录. 西汉时期民政工作应该是到位的, 汉代居民户籍的管理由县府负责, 《后汉书·礼仪志》中, “仲秋之月, 县道皆案户比民”, 即每年8月要检查户口地宅(杨建, 2001). 自汉高祖至孝平帝, 对西汉各郡国民户及人口均有详细统计, 有的精确到个位(徐天麟, 2006a). 因而地震所造成的城镇破坏及人员死亡情况, 应该是可信的. 遗憾的是除京师、 上郡、 蓟城有地震记录, 甘肃庆阳、 正宁有地震灾害记载以外, 其余30余处没有一处有明确的记载, 为判定这次地震的地点增加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近几十年来, 在对甘肃、 宁夏、 陕西、 内蒙古中部、 山西、 河北、 北京及辽宁等地区地震地质考察研究表明, 这些地区(北边郡国)具有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 历史上和近几十年来也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 例如, 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 1739年宁夏平罗8级地震, 849年内蒙古包头东7 3/4 级地震, 1679年河北三河、 平谷8级地震, 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 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研究. 这些强震, 有的对西安也有明显的震感.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麻池古城及其周边汉墓考古的地震存疑, 以及大青山山前断裂所发现的多处距今2000年前的地震遗迹综合分析, 公元前7年地震不太可能发生在北边的西段, 因为那里发生的地震, 历史文献已有记载; 同样也不太可能是发生在北边的东段河北北部及辽东地区, 历史文献中也有燕国蓟城地震的记载, 并没有地震灾害的记述. 而更可能是发生在京师以北距离较近的河套地区. 这次地震使麻池古城房屋毁坏, 造成人员伤亡, 沿大青山山前断裂形成地震形变遗迹, 孙加林(1985)认为地震的中心在河套盆地还是可信的. 由于地震使北边郡国30余处坏城郭, 凡压杀400余人, 其中麻池古城遭受重大的毁坏, 死亡人数达200人以上, 是目前所能确定的这次地震的重灾区, 因而包头市麻池(汉五原郡)应为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

    历史地震震中烈度和震级主要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人员伤亡情况, 及山崩、 地裂等灾情综合判定. 由于公元前7年地震距今已2 000年, 史料记载贫乏, 目前所能查到的各种历史文献, 判断地震的震中烈度和震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综合麻池古城及其周边汉墓考古的地震存疑, 以及目前所发现的大青山山前断裂所形成的距今2 000年左右的地震形变遗迹, 现将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和震级讨论如下.

    这次地震使北边郡国30余处城郭遭受破坏, 凡压杀400余人. 其中考古资料表明, 麻池古城房屋遭受毁坏、 官民庐舍、 殿堂多破坏倾圮殆尽, 死亡人数达200人以上; 这次地震沿大青山山前断裂多处形成地震形变遗迹; 地震影响范围广阔, 灾情严重, 地震对汉王朝统治集团及上层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抑和恐惧 . “哀帝……即位出入三年, 灾变数降, 日月失度, 星辰错谬, 高下贸易(师古曰: 言山崩川竭也), 大异连仍, 盗贼并起. 朕甚惧焉, 战战惊惊, 唯恐陵夷(师古曰: 虑渐灭亡也)”(班固, 1962d), 表明这是一场影响较大不寻常的灾害. 地震破坏的地区主要在麻池古城, 从麻池古城沿大青山山前断裂地震形变遗迹分布的地段到古城村, 破坏距离达130 km以上, 历史文献记载地震影响的半径约720 km以上, 历史文献记载地震破坏区半径达550 km, 显然地震的强度较公元849年包头东7 3/4 级地震强度大.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表(李善邦, 1981)、 《历史地震烈度和震级表》(李善邦, 1990), 初步评定公元前7年11月11日地震烈度可达Ⅹ度, Ⅹ度区范围为麻池及大青山山前断裂产生地表破裂的地段, 震级为8级, 命名为内蒙古包头8级地震(图12).

    图  12  公元前7年11月11日内蒙古包头地震烈度概略图(底图引自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90), 并做了简化)
    Figure  12.  Sketch of intensity of the earthquake occured on November 11, 7 BC at Baotou, Inner Mogolia (the basemap after simplified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Fud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1990)

    1) 汉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地震是一次影响范围广阔, 并使北边郡国30余处坏城郭, 凡压杀400余人的破坏性地震.

    2) 包头市麻池古城周边汉代部分木椁墓中, 木椁四周填塞的碎砖瓦陶片及文字瓦当, 是房屋和殿堂毁坏以后的建筑垃圾和日用陶器残片混合物. 这些房屋是在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归顺汉王朝、 到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单于和亲以后建成的.

    3) 房屋和殿堂的毁坏在墓葬稍前, 为墓葬提供了大量的碎砖瓦陶片; 从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器物判定, 墓葬的时代为西汉晚期.

    4) 房屋和殿堂毁坏的原因, 可排除自然因素、 战争和人为因素的破坏, 更可能是突发性地震灾害的结果. 公元前7年11月11日地震正好发生在这一时候, 麻池古城(汉五原郡)遭受重大的毁坏, 死亡人数达200人以上.

    5) 地震沿大青山山前断裂在包头—土默特左旗多处形成距今约2 000年前的地震形变遗迹.

    6) 综合历史文献记载、 麻池古城的毁坏、 及周边汉墓考古的地震存疑, 以及大青山山前断裂距今2 000年前的地震形变遗迹, 初步认为公元前7年11月11日地震, 宏观震中位置在包头市麻池, 震中烈度为Χ度, 震级为8级. 命名为内蒙古包头8级地震.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张海斌热情提供包头市文物考古资料, 并陪同考察汉墓和麻池古城; 李克、 吴卫民、 江娃利、 马保起等曾参加野外地震地质考察; 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了衷恳的意见. 作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图  1   包头市麻池周边木椁四周填塞碎砖瓦、 陶片的汉墓(引自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9de)  (a) 召潭M2号墓平面、 剖面图. 1. 灶; 2—5. 壶; 6. 罐; 7. 鼎; 8. 火盆; 9. 铁虎镇; 10, 11. 银釦漆奁; 12. 方盒. (b) 召湾89号墓平面、 剖面图. 1, 2. 陶罐; 3. 鐎斗; 4. 灶; 5. 铜刷; 6. 铜泡钉

    Figure  1.   Han tomb filled with broken potteries and bricks in coffin at Machi ancient town of Baotou (after Baotou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09d, e)  (a) Plan and section of Zhaotan number M2 tomb. 1. Stove; 2—5. Pot; 6. Jar; 7. Tripod; 8. Brazier; 9. Tiger-shaped iron; 10, 11. The silver lacquer box; 12. Square box. (b) Plan and section of Zhaowan number 89 tomb. 1, 2. Stean; 3. Bucket; 4. Stove; 5. Copper brush; 6. Copper nail

    图  2   包头市召湾汉墓中出土的文字瓦当(引自包头市文物管理所, 2009a; 李逸友, 2009a  图中1—5表示M47号墓甲室出土; 6表示M25号墓出土

    Figure  2.   Words on tile-ends in Zhaowan Han tomb in Baotou (after Baotou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09a; Li, 2009a)  1—5. Unearthed from number M47 tomb; 6. Unearthed from number M25 tomb

    图  3   包头市张龙圪旦M1号汉墓纵剖面图(引自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9c)

    Figure  3.   Profile of the Zhanglonggedan M1 Han tomb in Baotou city (after Baotou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2009c)

    图  4   鄂托克旗凤凰山M1号墓墓室东(a)、 西(b)壁画庭院图(引自杨泽蒙等, 1998)

    Figure  4.   Mural painting depicting scenes of countyard on east (a) and west (b) wall of Fenghuangshan M1 coffin chamber (after Yang et al, 1998>)

    图  5   召湾北公路旁破坏暴露的东汉墓室

    Figure  5.   Exposed Eastern Han tomb by road side to north of Zhaowan

    图  6   张龙圪旦汉墓前室上方的局部破裂变形

    Figure  6.   Local fracture and deformation on the Han tomb at Zhanglonggedan

    图  7   大青山山前断裂公元前7年地震形变遗迹点分布,左上图为河套盆地周边山前断裂分布图

    Figure  7.   Distribution of the deformation remains from the earthquake in 7 BC on Daqingshan piedmont fault Upper-left inset shows: distribution of piedmont faults around the Hetao basin

    图  8   试村西探槽剖面  ① 黄土夹角砾层; ② 含细角砾灰黄色砂土层; ③ 含细角砾灰黄色土层; ④ 下部为黄色角砾层, 上部为含角砾黑褐色土层; ⑤ 含角砾黑土夹角砾层; ⑥ 褐黄色角砾层; ⑦ 含角砾黑褐色土层

    Figure  8.   Trench profile in west of Daoshi village  ① Loess layer containing breccia sublayer; ② Greyish yellow sandy soil layer mixed with fine-breccia; ③ Greyish yellow soil layer mixed with fine breccia; ④ Lower part is yellow breccia layer, upper part is dark brown soil layer mixed with breccia; ⑤ Black soil layer mixed with breccia containing breccia sublayer; ⑥ Brownish yellow breccia layer; ⑦ Dark brown soil layer mixed with breccia

    图  9   站村乡白云查汗沟口断层剖面图(引自江娃利等, 2000)  ① 含角砾灰褐色砂土; ② 砂土角砾层; ③ 灰褐色砂土, 含白色菌丝; ④ 砾石层; ⑤ 灰褐色砂砾石层; ⑥ 砾石层

    Figure  9.   Fault section at Baiyunchahan gully mouth of Zhancun village (after Jiang et al, 2000 )  ① Taupe sandy soil mixed with breccia; ② Breccia layer mixed with sandy soil; ③ Taupe sandy soil containing white mycelium; ④ Gravel layer; ⑤ Taupe sandy gravel layer; ⑥ Gravel layer

    图  10   上达赖村西探槽剖面(引自吴卫民等, 1995  ①—⑦: 砾石层、 砂砾石层夹粉细砂及砂层; ⑧—⑰: 坡洪积砂砾石层夹黑色古土壤层)

    Figure  10.   Trench profile in western Shangdalai village (after Wu et al, 1995)  ①—⑦: Gravel layer, sandy gravel layer with fine silt and sand layer; ⑧—⑰: Pluvial slope sandy gravel layer mixed with black paleosoil layer

    图  11   窑子湾北侧探槽剖面(引自吴卫民等, 1995)  1. 砾石层; 2. 砂砾石层; 3. 砂层; 4. 含角砾黑褐色土; 5. 黑色土层; 6. 灰色含砾腐质土; 7. 14C采样点

    Figure  11.   Trench profile in northern Yaoziwan (after Wu et al, 1995)  1. Gravel layer; 2. Sandy gravel layer; 3. Sandy layer; 4. Black brown soil with breccia; 5. Black soil layer; 6. Gray gravel humus soil; 7. 14C sampling point

    图  12   公元前7年11月11日内蒙古包头地震烈度概略图(底图引自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90), 并做了简化)

    Figure  12.   Sketch of intensity of the earthquake occured on November 11, 7 BC at Baotou, Inner Mogolia (the basemap after simplified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Fud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1990)

    表  1   河套地区汉代木椁墓四周填塞陶片、瓦片的墓葬特征表

    Table  1   Charateristics of Han dynasty coffins filled with pieces of potsherds and tiles in Hetao area

    下载: 导出CSV
  • 班固(撰), 颜师古(注). 1962a. 汉书(卷八十六, 师丹传)[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3503-3507.
    班固(撰), 颜师古(注). 1962b. 汉书(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3765, 3743.
    班固(撰), 颜师古(注). 1962c. 汉书(卷六十九, 赵充国传)[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2989.
    班固(撰), 颜师古(注). 1962d. 汉书(卷七十五, 李寻传)[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3193.
    班固(撰), 颜师古(注). 1962e. 汉书(卷十, 成帝纪)[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325-326.
    班固(撰), 颜师古(注). 1962f. 汉书(卷十一, 哀帝纪)[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334-338.
    班固(撰), 颜师古(注). 1962g. 汉书(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3798-3806.
    班固(撰), 颜师古(注). 1962h. 汉书(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1454-1455.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达茂旗文物管理所. 2000. 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J]. 内蒙古文物考古, (1): 74-91.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0. 召湾和边墙壕清理的四座汉墓[J]. 内蒙古文物考古, (1): 92-101.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9a. 上窝尔吐壕汉墓[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50-353.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9b. 下窝尔吐壕汉墓[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42-349.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9c. 张龙圪旦汉墓[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06-315.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9d. 召潭汉墓[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25-334.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9e. 召湾59-89号汉墓[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46-291.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 2009a. 包头郊区召湾47、 48号汉墓清理简报[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20-232.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 2009b. 包头郊区召湾汉墓清理简报[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12-219.
    鲍桐. 2009. 秦直道与九原地望[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75-186.
    曹子西(主编). 1987. 北京地区地震史料[M].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
    曹子西, 王彩梅, 于德源. 1994. 北京通史(第一卷)[M]. 北京: 中国书店: 31-53.
    长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 1992. 河套盆地[M]//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二).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340-341.
    陈高傭等(编). 1986. 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57.
    董勇军. 2009. 浅析包头秦汉古城的边疆意义[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477-484.
    顾功叙(主编). 1983. 中国地震目录(公元前1831年-公元1969年)[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
    郭建中, 车日格. 2007. 黄河包头段沿岸汉代古城考[J]. 内蒙古文物考古, (1): 42-56.
    郭沫若(主编). 1979.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M]. 北京: 地图出版社: 32.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主编). 1990. 中国历史地震图集(远古至元时期)[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33.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1989. 甘肃省地震资料汇编[G].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1-12.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5.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5-6.
    洪蕙(篡修). 1802. 嘉庆重修《延安府志》(卷四)[M]//中国地方志集成: 陕西府县志辑○44. 凤凰出版社: 27.
    黄佩贤. 2008. 汉代墓室壁画研究[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74-263.
    江娃利, 肖振敏, 王焕贞. 2000. 内蒙古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带西端左旋走滑现象[J]. 中国地震, 16(3): 203-212.
    蒋璐. 2007.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汉墓[G]//边疆考古研究(第5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00-113.
    蒋廷锡等. 1934a. 古今图书集成(5)[M]. 中华书局: 4301.
    蒋廷锡等. 1934b. 古今图书集成(6)[M]. 中华书局: 5482.
    李昉等(撰). 1960. 太平御览(第四册, 卷八八O咎徴部(七))[M]. 北京: 中华书局: 3908.
    李善邦. 1981. 中国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82, 221.
    李善邦. 1990. 历史地震烈度和震级表[M]//国家地震局震害统防御司. 地震工作手册.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87-288.
    李逸友. 1964.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汉代古城[G]//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编. 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61-62.
    李逸友. 1994. 论内蒙古文物考古[G]// 李逸友, 魏坚主编.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40.
    李逸友. 2009a. 包头市郊汉墓[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8-201.
    李逸友. 2009b. 包头市孟家梁汉墓[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2-203.
    梁明翰(修), 付学礼(篡). 1992. 庆阳府志(卷十八纪异)[M]//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九册). 中国书局: 529.
    刘瑞, 刘涛. 2010. 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70-381.
    马利清. 2005. 原《匈奴·匈奴》[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44-7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8. 杭锦旗塔拉沟汉墓清理发掘简报[J]. 内蒙古文物考古, (2): 1-9.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2009. 召湾90-97号汉墓[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92-305.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托克托县博物馆. 2004a. 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遗址发掘报告[G]//陈永志主编.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三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18-26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托克托县博物馆. 2004b. 托克托县黑水泉遗址发掘报告[G]//陈永志主编.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三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63-166.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文物管理所. 2004. 东胜城梁段秦直道遗址发掘简报[G]//陈永志主编.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三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44-152.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伊金霍洛旗文物管理所. 2004. 伊金霍洛旗王家坡汉代窑址发掘简报[G]//陈永志主编.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三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78-293.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托克托县博物馆. 2009. 托克托县古城村墓葬发掘简报[J]. 内蒙古文物考古, (2): 28-34.
    聂宗笙, 江娃利, 吴卫民. 1996. 内蒙古大青山山前断裂带西段全新世古地震的大探槽研究[G]//《活动断裂研究》编委会,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 活动断裂研究(5).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25-135.
    聂宗笙, 吴卫民, 马保起. 2010. 公元849年内蒙古包头东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地震参数的讨论[J]. 地震学报, 32(1): 67-80.
    聂宗笙, 任云, 刘志明, 杜成龙, 丛培历. 2011. 内蒙古包头市区大青山山前断裂地震活动断层初步研究[J]. 现代地质, 25(5): 938-957.
    山西省地震局. 1991. 山西省地震历史资料汇编[G].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1-12.
    上海古藉出版社, 上海书店(编). 1986. 前汉书(二十七下)五行志 [M]. 上海: 上海古藉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 507.
    沈锐(修), 章过等(篡). 1968. 蓟州志(一)(卷二)[M]//新修方志丛刊: 河北方志之六.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 323.
    司马光(编著), 胡三省(音注). 1992. 资治通鉴(二)(卷三十三)[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1063.
    史为乐, 邓自欣, 米玲玲. 2005.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1.
    宋立胜等(编著). 1989. 陕西省志·地震志[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2.
    孙加林. 1985. 鄂尔多斯块体北部边缘发生强震的危险性[J]. 西北地震学报, (S1): 13-23.
    王先谦. 1959.汉书补注(一)(哀帝纪)[M]. 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 339.
    王英泽, 刘媛, 杨君. 2000. 包头征集的汉代陶器[J]. 内蒙古文物考古, (1): 163.
    魏坚, 曹建恩, 连吉林, 胡晓农, 赵杰, 李兴盛. 1998a. 呼和浩特汉墓[M]//魏坚编著. 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第四编).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03-331.
    魏坚, 胡延春, 张海斌, 连吉林, 赵占魁, 王德荣. 1998b. 巴彦淖尔汉墓[M]// 魏坚编著. 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第一编).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7-132.
    翁文灏. 1989. 甘肃地震考[M]//黄汲清选, 潘云唐编. 翁文灏选集.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76-110.
    乌恩岳斯图. 2008. 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90-304.
    吴卫民, 李克, 马保起, 杨发, 郭文生. 1995. 大青山山前断裂带大型组合探槽的全新世古地震研究[G]// 《活动断裂研究》编委会,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 活动断裂研究(4).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23-131.
    肖瑞玲(主编). 2007. 内蒙古通史①[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24-126.
    谢毓寿, 蔡美彪, 王会安, 闻黎明. 1983.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G].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2-13.
    谢绍鹢. 2009. 秦汉边郡概念小考[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4(3): 46-50.
    荀悦. 前汉纪(卷二十八)[M]. 康熙丙子年刻本: 2.
    徐天麟(撰). 2006a. 西汉会要(卷四十六, 民政)[M]. 上海: 上海古藉出版社: 539-542.
    徐天麟(撰). 2006b. 西汉会要(卷五十九, 兵四)[M]. 上海: 上海古藉出版社: 677-678.
    杨建. 2001. 略论秦汉道制的演变[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6(4): 25.
    杨泽蒙, 尹春雷, 张海斌, 魏坚, 连吉林, 王志浩, 包青川. 1998. 鄂尔多斯汉墓[M]//魏坚编著. 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第二编).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33-196.
    袁祖亮(主编). 2009. 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M].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82.
    张海斌, 魏坚, 李虹, 李彩霞. 1998. 包头汉墓[M]//魏坚编著. 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第三编).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7-301.
    张海斌. 2000. 包头汉墓若干问题论述[J]. 内蒙古文物考古, (1): 29-33.
    张海斌. 2009a. 包头出土的"单于天降"和"单天和亲"瓦当[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416-429.
    张海斌. 2009b. 包头汉墓的分期[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71-408.
    张海斌. 2009c. 包头文物考古概论[G]//张海斌主编. 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22.
    张其昀. 1982. 西汉史[M]//中华五千年史(第九册). 台北: 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61-66, 108, 139-140.
    张郁. 1964a. 固阳县梅令山汉代遗址[G]//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编. 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85.
    张郁. 1964b. 呼和浩特市美岱二十家子古城发掘纪要[G]//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编. 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62-69.
    张元诚. 2002. 西汉时期汉人流落匈奴及影响[M]//沈长云, 秦进才, 宁志新, 邢铁, 孟繁清等编. 探古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5-219.
    张治强. 2009. 北京汉代考古[M]//宋大川主编. 北京考古发现与研究(1949-2009)(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35-186.
    赵力光. 1998. 中国古代瓦当概述[M]//中国古代瓦当图典.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21
    赵志强. 2011. 秦末汉初北部边界考略[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6(3): 68-80.
    折遇兰(篡修), 王立明(注). 2005. 正宁县志(卷之十三)[M].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162.
    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 1956. 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册)[G].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 181-182, 303, 359, 440.
    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主编. 1971. 中国地震目录(1-2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
  • 期刊类型引用(11)

    1. 姚赟胜,王爱国,邵延秀,刘兴旺,张波,贾源源. 大青山山前断裂土右旗西段莲花山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事件及年龄. 地震科学进展. 2024(01): 34-44 . 百度学术
    2. 冯锐. 秦汉·天谴观念的兴亡——漫步地震五千年(5). 地震科学进展. 2024(03): 237-248 . 百度学术
    3. 王玉辰,滕吉文,田小波,陈赟. 中亚造山带南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壳幔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地球物理学报. 2024(10): 3707-3720 . 百度学术
    4. 李成路,张绪教,武法东,叶培盛,卢晶. 河套盆地西南缘巴音恩格尔活动断裂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现代地质. 2023(02): 340-352 . 百度学术
    5. 袁道阳,雷中生,司国军,刘兴旺,于锦超,李红强,陈艳文,孙浩,张梨君. 公元849年内蒙古包头地震补充研究. 地震工程学报. 2023(03): 501-512 . 百度学术
    6. 尹晓菲,张国民,邵志刚,王芃,孙鑫喆. 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特点研究. 地震. 2020(01): 11-33 . 百度学术
    7. 高泽民,刘兴旺,邵延秀,谢虹. 河套盆地北缘大青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 地震地质. 2019(06): 1317-1332 . 百度学术
    8. Zhongtai He,Baoqi Ma,Jianyu Long,Jinyan Wang,Hao Zhang. New Progress in Paleoearthquake Studies of the East Sertengshan Piedmont Fault, Inner Mongolia, Chin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8(02): 441-451 . 必应学术
    9. 董绍鹏,张培震,郑文俊,余中元,雷启云,杨会丽,刘进峰,宫会玲. 河套地区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构造及地震危险性启示. 地震地质. 2018(06): 1216-1239 . 百度学术
    10. 韩晓明,刘芳,张帆,魏建民,徐岩,侯迪,李娟,梁沙沙. 河套地震带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测定及应力场特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6(06): 495-498+503 . 百度学术
    11. 闻学泽. 内蒙古1979年五原6.0级和1996年包头6.4级地震的震源区构造. 地震地质. 2014(03): 586-59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6)

图(12)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67
  • HTML全文浏览量:  297
  • PDF下载量:  22
  • 被引次数: 17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2-04-10
  • 修回日期:  2012-09-27
  • 发布日期:  2013-06-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