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桐恩1)范思源2)余素荣3)孙景芳4). 1998: 地电阻率前兆锋动态演化图象特征及其物理过程. 地震学报, 20(5): 509-514.
引用本文: 毛桐恩1)范思源2)余素荣3)孙景芳4). 1998: 地电阻率前兆锋动态演化图象特征及其物理过程. 地震学报, 20(5): 509-514.

地电阻率前兆锋动态演化图象特征及其物理过程

  • 摘要: 为定量描述地震短临过程中地电前兆异常,设计了一种新的地电前兆指标————地电阻率(月)相对变化速率R(t),并选取国际上公认的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的地电阻率资料,进行R(t)动态演化图象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 震前约10~9个月,震中区一定范围内地电阻率开始出现加速下降异常,且震中区的下降速率大于外围地区的下降速率;② 随着震前倒计时的减小,震中区的R(t)值逐渐增大(地电阻率下降加速);③ R(t)值以震中区为中心,随着震前倒计时的减小,R(t)等值线向外围传播;④ 震中区的R(t)值加速下降到极值[R(t)=7.0]后,转为减速(2~3个月),再加速而发震.同时,R(t)等值线停止由震中向外围传播转为反向收缩(2~3个月后)即发震.其物理过程可用傅承义先生的红肿假说及梅世蓉、牛志仁等的滑动软化与岩体失稳理论来解释.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