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第9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地震活动性
全球地震活动性的定量研究(一)--全球浅源和深源地震活动性随时间的变化
吴佳翼, 曹学锋
1987, 9(1): 1-14.
摘要:
本文利用地震活动性指数 A(b)对本世纪初以来的全球地震活动性作定量的研究,着重探讨全球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根据求 A(b)指数的结果,对阿部胜征和巴特、杜达的两种不同的世界地震目录作了对比分析.本世纪的全球地震活动总趋势是一种有起伏的衰减.全球深震和浅震活动水平分别在1950-1952年和1952-1955年有一个显着的下降,使得后半世纪的浅震活动水平普遍降低了0.3左右,浅震和深震的总体水平下降了0.2左右.浅震和深震的总体变化幅度小于二者的相对变化幅度.1959年以后,相对变化的成分十分显着.
模糊数学在地震活动性图象研究中的应用
冯德益1, 林命週2, 蒋淳1, 吴国有1
1987, 9(1): 15-27.
摘要:
本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从给定地区的地震目录中识别出地震簇.这些地震簇由一系列时空相关的地震组成,每一次强震前都可能有其地震簇出现.两次地震的函数由以下公式来确定:eij=1e-1t+2e-2s计算出某一地区所有 MM0地震相互之间的联系强度,并取一个经验参数之后,就可以根据编网原则识别出地震簇.利用地震簇,可以把强震的地震活动性图象识别得更清楚,简单和定量化.此方法曾用于我国大华北及西南地区的地震簇识别与地震活动图象研究.清楚地识别出了13次大震(M6.5)的地震簇.研究了它们的时空特性.近似建立了 lg△t,lgL,lgS 与震级 M 间的线性经验关系,此处△t,L,S 分别表示地震簇的前兆时间(持续时间)及其震中分布的最大线度与面积.显然,这些关系式对地震预报研究可能有一定用途.
山西地堑形成的力学模式及山西地震带的特点
张之立, 方兴, 阎虹
1987, 9(1): 28-36.
摘要:
山西地堑系又名汾渭地堑系,是新生代发育的小型大陆裂谷带,它有着大陆裂谷带的主要特征.本文根据裂谷和地堑是断裂带发展和控制结果的观测事实,应用断裂力学方法研究了山西地堑形成的力学机制.本文提出一个三维力学模式,分析了由断裂带扩展形成地堑的力学过程,并计算了山西地堑的 Z 形图案中的剪切段与拉伸段之间的夹角,该角度的大小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原始断裂带深度和长度的比值,以及断裂带周围介质的力学性质等因素有关,同时还发现,拉张区的总体方向总是指向区域主压应力作用方向.因此,可以根据拉张区的总体方向来确定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反之,也可以根据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来判断拉张段的取向.本文同时分析了由地震资料得到的结果并进行了比较.此外,我们还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研究了国际上一些有名的地堑,如莱茵地堑、贝加尔湖地堑和北美洲西部的利奥格兰特裂谷等,这些地堑系的拉张区和剪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也能得到较好地解释.
中国东部六省的 Lg 震级(上)--测定方法和结果
葛焕称, 黄才中, 叶培元, 陆振飞
1987, 9(1): 37-51.
摘要: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根据 Lg 波埃里相和非埃里相衰减系数确定单台和台网震级公式、震级标准差以及台站校正值的方法.根据中国东部苏、鲁、豫、皖、冀、浙六省地区约1秒 Lg 波衰减系数的测定结果,导出六省地区的 Lg 震级公式:mLg(z,h)=lgdLg(z,h)+5/6lg+0.0019+2.09 mmx(z,h)=lgdmx(x,h)+lg+0.0013+1.27 计算了该区域内19个地震的各震级值,以及80个台站的台校值.单台震级标准差为0.15-016震级单位,台网震级标准差为0.03-0.04震级单位.此外,还测定了111个地震的 mmxz和 mmxh值,验证或补充了19个地震得出的某些关系和结果.
近震震级测定方法研究
傅瑀, 张宏志, 颉俊英, 胡珍
1987, 9(1): 52-64.
摘要:
本文根据北京电信传输地震台网在1978-1984年期间的395次地震[1.0ML6.2;10△600km]资料,讨论了近震震级 ML 的量规函数、台基校正、仪器分量校正和震源区校正等,并着重研究了信号持续时间震级 MD 的不同测定方法和误差.结果表明,如果采用本文中所述的方法,不需添加任何校正值,只用少数几个台甚至仅用一个台的资料就可逼近无偏震级.必须指出,持续时间震级 MD 在震级大于4.8时可产生震级饱和现象,对此,用另一条具有较大斜率的方程拟合便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对扶余油田套管变形的几点看法
刘建中1, 曹新玲2, 李自强2, 陈宗哲3, 戴焕栋3
1987, 9(1): 65-73.
摘要:
我们利用扶余油田的压裂资料,分析了该油田应力场的特点,探讨了油田套管变形的原因.认为该区以水平压应力作用为主.由于高压注水,有效法向应力降低,引起地层间的相对滑动,造成套管变形.主要的套管变形是由于地层沿水平间断面--AB 界面的滑动造成的.通过控制注入压力和注水方式可以降低 AB 界面中的空隙压力,使界面上的法向应力有所恢复,降低套管变形的速率.
不同单轴加压方式下岩石声发射的时间过程与频率特征
臧绍先, 范建利
1987, 9(1): 74-88.
摘要:
本文利用两个频率通道同时接收花岗岩标本及石灰岩标本在不同单轴加压方式下的声发射信号,研究了从加压到破坏的整个形变过程中,不同频道接收到的声发射率的变化特征.发现在各种加压方式下,花岗岩和石灰岩在破坏前,由不同频率通道接收到的声发射率均急剧增长;而在破坏的瞬间,高频通道接收的声发射率增长快于较低频率通道的声发射率.这两点可用来预测岩石的破坏.声发射率随轴向应力的变化与加压方式有关.匀速加压,加压过程中保持一段时间恒压或降压均对应一定的声发射率状态.有可能通过追踪声发射情况,推测应力变化趋势.
KFD--宽频带大动态反馈地震计的设计和性能
马庆芸, 叶林才, 冯玉华, 郭玲
1987, 9(1): 89-100.
摘要:
我们设计了一种便携式的宽频带反馈地震计,并与标准长周期地震计(763)及力平衡式宽频带反馈地震计(STS-1V,STS-1H)作了比较,并在不同干扰环境及工作条件下进行了考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地震计由一台垂直向和两台水平向组成.其惯性质量为0.8kg,自然机械振动周期为15s(秒),机械品质因素约为50.用一差动电容位移换能器将惯性质量的位移变化转变成电信号,而加于电磁系统的反馈使质量维持在它的平衡位置附近.该仪器在其通带范围内具有平坦的位移频响特性.这由反馈网络决定,它相当于一个具有30s 自然周期的位移传感长周期(LP)地震计加上截止频率为0.03s 的二阶低通滤波器系统.该仪器的动态范围为100dB,阻尼为0.8.设计中着重考虑便携性,安装方便以及对环境干扰的有效屏蔽及低功耗.
大震前后电离层的扰动
李永生, 李开春
1987, 9(1): 101-107.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大震前后电离层峰以下的总电子含量、200km 高度处电子浓度以及最大电子浓度所在高度等几个主要电离层参数的变化.对其他电离层直观形态的变化也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认为,地震前的电离层扰动是存在的,并提出了一些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定性的指标.
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地震的长周期震源参数--用 IDA 台网记录反演的结果
王凌南1, 赵志光1, 王忠良1, D. Agnew2
1987, 9(1): 108-11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