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出版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从西南印度洋中脊轴部形态及其两侧沉降速率变化探讨热点与洋中脊相互作用
王昊, 谭平川, 阮爱国
, doi: 10.11939/jass.20220186
摘要:
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将西南印度洋中脊(11.88°E—66.75°E)分为6个区域,按不同区域分析洋脊轴部形态及其两侧基底沉降曲线的变化,从而探讨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岩浆活动及其受热点影响的机制。结果显示:① 对于整个西南印度洋脊,轴部隆起占13.38%,轴部裂谷占82.8%,平坦过渡形占3.82%,其中19°E,36°E,41.2°E,43.7°E,50.4°E和64.5°E等区域为较集中的洋脊轴部隆起;② 埃里克辛普森-英多姆转换断层之间的区域(39.4°E—45.77°E)显示出异常浅的轴部裂谷和异常小且南北不对称的基底沉降速率。这表明埃里克辛普森-英多姆转换断层之间的区域是热点对洋中脊影响较为明显的区域,南侧较北侧异常小的基底沉降速率表明热点与洋中脊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热点岩浆从洋脊南部向上流动到岩石圈底部,然后与岩石圈发生相互作用。 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将西南印度洋中脊(11.88°E—66.75°E)分为6个区域,按不同区域分析洋脊轴部形态及其两侧基底沉降曲线的变化,从而探讨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岩浆活动及其受热点影响的机制。结果显示:① 对于整个西南印度洋脊,轴部隆起占13.38%,轴部裂谷占82.8%,平坦过渡形占3.82%,其中19°E,36°E,41.2°E,43.7°E,50.4°E和64.5°E等区域为较集中的洋脊轴部隆起;② 埃里克辛普森-英多姆转换断层之间的区域(39.4°E—45.77°E)显示出异常浅的轴部裂谷和异常小且南北不对称的基底沉降速率。这表明埃里克辛普森-英多姆转换断层之间的区域是热点对洋中脊影响较为明显的区域,南侧较北侧异常小的基底沉降速率表明热点与洋中脊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热点岩浆从洋脊南部向上流动到岩石圈底部,然后与岩石圈发生相互作用。
海底地震仪垂直分量倾斜噪声的去除—以磐鲲南海测试数据为例
吴越楚, 杨挺
, doi: 10.11939/jass.20220163
摘要:
基于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噪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通过水平到垂直分量的传递函数去除垂直分量的倾斜噪声。本文以2019—2020年磐鲲海底地震仪南海测试的数据为例,描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和过程,并对比了去除倾斜噪声前后的地震波形以及瑞雷波的频散特征。结果表明:倾斜噪声的去除明显提高了海底地震仪的低频段地震波形的信噪比,使得地震面波更有利于海洋岩石圈深部结构成像;此外,尽管磐鲲海底地震仪的调平系统使地震计的倾角(1.0°)远小于其容倾角(2.5°),在底流作用下,海底地震仪还是产生了明显的倾斜噪声。因此,地震计调平系统的性能对海底地震仪的数据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基于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噪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通过水平到垂直分量的传递函数去除垂直分量的倾斜噪声。本文以2019—2020年磐鲲海底地震仪南海测试的数据为例,描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和过程,并对比了去除倾斜噪声前后的地震波形以及瑞雷波的频散特征。结果表明:倾斜噪声的去除明显提高了海底地震仪的低频段地震波形的信噪比,使得地震面波更有利于海洋岩石圈深部结构成像;此外,尽管磐鲲海底地震仪的调平系统使地震计的倾角(1.0°)远小于其容倾角(2.5°),在底流作用下,海底地震仪还是产生了明显的倾斜噪声。因此,地震计调平系统的性能对海底地震仪的数据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利用海底地震仪探测碳泄漏的研究进展
魏垚, 牛雄伟, 虞嘉辉, 宫文斐, 董崇志, 卫小冬, 阮爱国
, doi: 10.11939/jass.20220187
摘要:
海底碳封存是解决全球温室效应,提高碳汇的重要手段. 然而,海底碳封存会存在碳泄漏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碳储层结构和海底碳泄漏进行监测. 其中,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是海底地震仪(OBS)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 本文介绍了使用OBS探测技术对储层结构和海底地壳内流体的探测实例:主要包括二维、三维台阵OBS试验,使用的方法为走时反演、各向异性分析以及微地震方法. 使用OBS进行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有范围广、深度大、信噪比高、大偏移距的优点. 然而,目前二维和三维OBS探测建立的碳储层和碳泄漏模型分辨率还有待提高,可以通过使用密集台阵的方式来提高观测精度,或布设更优化的台阵来获得最佳分辨率.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不断临近,各国碳封存的需求迫在眉睫. 因此,尽快发展OBS海底碳泄漏监测技术,保证碳封存方案的实施是尤为必要的. 海底碳封存是解决全球温室效应,提高碳汇的重要手段. 然而,海底碳封存会存在碳泄漏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碳储层结构和海底碳泄漏进行监测. 其中,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是海底地震仪(OBS)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 本文介绍了使用OBS探测技术对储层结构和海底地壳内流体的探测实例:主要包括二维、三维台阵OBS试验,使用的方法为走时反演、各向异性分析以及微地震方法. 使用OBS进行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有范围广、深度大、信噪比高、大偏移距的优点. 然而,目前二维和三维OBS探测建立的碳储层和碳泄漏模型分辨率还有待提高,可以通过使用密集台阵的方式来提高观测精度,或布设更优化的台阵来获得最佳分辨率.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不断临近,各国碳封存的需求迫在眉睫. 因此,尽快发展OBS海底碳泄漏监测技术,保证碳封存方案的实施是尤为必要的.
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海底地震记录的短时事件分析
王宜志, 杨挺, 刘晨光, 刘丹, 吴越楚
, doi: 10.11939/jass.20220175
摘要:
本文对2019年10月—2020年5月在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布放的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利用长短时窗均值比算法在单个海底地震仪台站拾取了多达25万个短时事件(SDE)。对拾取到的SDE信号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信号特征将事件分为连续短时事件(C-SDE)和随机短时事件(R-SDE)。探讨C-SDE和R-SDE的信号源,可能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在布放时间段内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存在着活跃的C-SDE信号源可能来自人类活动,如气枪放炮或者低频水声通信;R-SDE则来源于离台站很近的源,很可能是海底沉积层中的气体逃逸过程造成的沉积层破裂所导致,表明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海底沉积层中存在气体泄露。 本文对2019年10月—2020年5月在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布放的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利用长短时窗均值比算法在单个海底地震仪台站拾取了多达25万个短时事件(SDE)。对拾取到的SDE信号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信号特征将事件分为连续短时事件(C-SDE)和随机短时事件(R-SDE)。探讨C-SDE和R-SDE的信号源,可能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在布放时间段内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存在着活跃的C-SDE信号源可能来自人类活动,如气枪放炮或者低频水声通信;R-SDE则来源于离台站很近的源,很可能是海底沉积层中的气体逃逸过程造成的沉积层破裂所导致,表明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海底沉积层中存在气体泄露。
南海上地幔各向异性结构及动力学含义
薛梅, 李琳, 杨挺, 刘晨光, 华清峰, 夏少红, 黄海波, 黎伯孟, 霍达, 潘谟晗
, doi: 10.11939/jass.20230054
摘要: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会区,是西北太平洋一系列边缘海中最大的边缘海。关于南海的打开模式以往研究提出了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驱动挤出以及古南海俯冲拖拽等诸多模型。本文力图通过南海海盆及周边各向异性结构来约束南海演化机制。基于同济大学2012和2014年在南海中央海盆进行的两次被动源宽频带海底地震观测试验回收的10台OBS记录的近1年的地震数据,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横波分裂方法,获取了中央海盆针对2个远震的XKS分裂结果以及南海周边20个区域地震提供的S震相分裂结果。SKS分裂结果显示,南海中央海盆下方存在快轴方向为NE-SW向的各向异性,其成因可能与海底扩张时期沿洋脊方向的地幔流以及南海海洋板块俯冲拖拽的地幔流有关。南海及其周边上地幔存在强各向异性,且不同方位观测到的各向异性不同,快轴方向与前人SKS横波分裂结果、GPS和板块运动一致,较好的对应了区域的构造运动或者地幔对流模型。各向异性结果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驱动挤出模型以及古南海俯冲板块拖拽模型预期的一致,与理想的地幔柱上涌驱动模型不一致。由于海盆各向异性观测特别有限,各向异性结果不能证实亦不能证伪“大西洋型”海底扩张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和板缘破裂模型。后续还需要更多的观测结果来证实或证伪上述模型。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会区,是西北太平洋一系列边缘海中最大的边缘海。关于南海的打开模式以往研究提出了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驱动挤出以及古南海俯冲拖拽等诸多模型。本文力图通过南海海盆及周边各向异性结构来约束南海演化机制。基于同济大学2012和2014年在南海中央海盆进行的两次被动源宽频带海底地震观测试验回收的10台OBS记录的近1年的地震数据,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横波分裂方法,获取了中央海盆针对2个远震的XKS分裂结果以及南海周边20个区域地震提供的S震相分裂结果。SKS分裂结果显示,南海中央海盆下方存在快轴方向为NE-SW向的各向异性,其成因可能与海底扩张时期沿洋脊方向的地幔流以及南海海洋板块俯冲拖拽的地幔流有关。南海及其周边上地幔存在强各向异性,且不同方位观测到的各向异性不同,快轴方向与前人SKS横波分裂结果、GPS和板块运动一致,较好的对应了区域的构造运动或者地幔对流模型。各向异性结果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驱动挤出模型以及古南海俯冲板块拖拽模型预期的一致,与理想的地幔柱上涌驱动模型不一致。由于海盆各向异性观测特别有限,各向异性结果不能证实亦不能证伪“大西洋型”海底扩张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和板缘破裂模型。后续还需要更多的观测结果来证实或证伪上述模型。
台风黑格比和巴威对地脉动的影响
孙冬军, 刘芳, 王鹏, 于海英, 王成睿
, doi: 10.11939/jass.20220183
摘要:
台风引起的海浪通常可加强地脉动能量,而地脉动的激发机制和噪声源位置存在一定争议。通过计算沿海和内陆的7个宽频带地震台站2020年7月1日—9月1日连续波形数据的功率谱密度并对连续波型数据进行极化分析,定量讨论台风期间不同频段的功率谱密度值变化,研究佘山台、大洋山台、横湖台、天平山台和秦皇山台的噪声源方向分布。结果表明:台风黑格比和巴威对于双频地脉动功率谱密度值加强明显,尤其对于长周期双频地脉动的加强作用更为显著;对于单频地脉动及≥20 s周期地脉动的影响则相对不显著;佘山台、大洋山台、秦皇山台、天平山台和横湖台记录的短周期双频地脉动可能是邻近海域不同噪声源起主导作用;长周期双频地脉动的噪声源方向一致性较好,指向南南西方向,可能受到南海海域或者更南边的源区的影响;而单频地脉动则主要受到海岸线上不同噪声源的影响。 台风引起的海浪通常可加强地脉动能量,而地脉动的激发机制和噪声源位置存在一定争议。通过计算沿海和内陆的7个宽频带地震台站2020年7月1日—9月1日连续波形数据的功率谱密度并对连续波型数据进行极化分析,定量讨论台风期间不同频段的功率谱密度值变化,研究佘山台、大洋山台、横湖台、天平山台和秦皇山台的噪声源方向分布。结果表明:台风黑格比和巴威对于双频地脉动功率谱密度值加强明显,尤其对于长周期双频地脉动的加强作用更为显著;对于单频地脉动及≥20 s周期地脉动的影响则相对不显著;佘山台、大洋山台、秦皇山台、天平山台和横湖台记录的短周期双频地脉动可能是邻近海域不同噪声源起主导作用;长周期双频地脉动的噪声源方向一致性较好,指向南南西方向,可能受到南海海域或者更南边的源区的影响;而单频地脉动则主要受到海岸线上不同噪声源的影响。
格陵兰岛地区居里面深度
褚伟, 徐亚, 张健, 张倩文, 路书鹏, 胡琪鑫
, doi: 10.11939/jass.20220167
摘要:
基于全球磁异常数据,利用质心法计算格陵兰岛地区的居里面深度,并结合最新的热流资料、地壳结构和大洋年龄进行分析,加深了对研究区热结构的认识。首先,总结了磁性体满足不同分布时,居里面深度计算的理论公式和校正因子的选择。在格陵兰岛地区应用分形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居里面深度\begin{document}$ {h}_{{\rm{b}}} $\end{document}在40 km以内,平均值约为20 km,估算误差约为2.7 km。校正\begin{document}$ {h}_{{\rm{b}}} $\end{document}得到地形到居里面的距离\begin{document}$ {h}_{{\rm{m}}} $\end{document}和沉积层底界面到居里面的距离\begin{document}$ {h}_{{\rm{c}}} $\end{document},并根据不同的地壳类型对地表实测热流数据校正得到\begin{document}$ {Q}_{{\rm{s}}} $\end{document}。经过对比发现\begin{document}$ {h}_{{\rm{m}}} $\end{document}\begin{document}$ {Q}_{{\rm{s}}} $\end{document}基本成负相关,计算结果合理。进一步分析表明研究区居里面总体上浅于莫霍面,但在格陵兰岛北部部分区域居里面深于莫霍面,在大洋地区,\begin{document}$ {h}_{{\rm{c}}} $\end{document}随洋壳年龄的增大而增大。 基于全球磁异常数据,利用质心法计算格陵兰岛地区的居里面深度,并结合最新的热流资料、地壳结构和大洋年龄进行分析,加深了对研究区热结构的认识。首先,总结了磁性体满足不同分布时,居里面深度计算的理论公式和校正因子的选择。在格陵兰岛地区应用分形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居里面深度$ {h}_{{\rm{b}}} $在40 km以内,平均值约为20 km,估算误差约为2.7 km。校正$ {h}_{{\rm{b}}} $得到地形到居里面的距离$ {h}_{{\rm{m}}} $和沉积层底界面到居里面的距离$ {h}_{{\rm{c}}} $,并根据不同的地壳类型对地表实测热流数据校正得到$ {Q}_{{\rm{s}}} $。经过对比发现$ {h}_{{\rm{m}}} $$ {Q}_{{\rm{s}}} $基本成负相关,计算结果合理。进一步分析表明研究区居里面总体上浅于莫霍面,但在格陵兰岛北部部分区域居里面深于莫霍面,在大洋地区,$ {h}_{{\rm{c}}} $随洋壳年龄的增大而增大。
基于自动检测方法的福建地区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研究
刘芳, 孙冬军, 周一剑, 朱艾斓, 魏薇, 朴健
, doi: 10.11939/jass.20220188
摘要:
利用福建台网88个地震台站于2015年记录的10个月的连续波形数据,基于台网约束下的长短窗特征触发式震相检测的模板事件识别方法和匹配滤波自动检测方法,识别出模板事件919个,匹配滤波后重新识别和定位了共计2 243个地震事件,其中ML1.0以上地震1 991次,主要集中在ML1.0—1.5之间,这使该震级范围内的福建台网目录得到了极大扩充。重新定位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0 km之间,多数发生在10 km内的上地壳。沿长乐—诏安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地震分布集中且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性。在长乐—诏安断裂带上检测到较福建台网目录更多的地震,且地震活动性表现为西南段较强,东北段较弱,沿断裂带的震源深度分布由南向北逐渐变浅,与莫霍面深度的变化相一致。在与之共轭的永安—晋江断裂带上则北西段地震活动更为集中,而东南段地震活动稍显分散。重新识别与精定位后的地震与福建地区地壳水平形变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特点相一致。 利用福建台网88个地震台站于2015年记录的10个月的连续波形数据,基于台网约束下的长短窗特征触发式震相检测的模板事件识别方法和匹配滤波自动检测方法,识别出模板事件919个,匹配滤波后重新识别和定位了共计2 243个地震事件,其中ML1.0以上地震1 991次,主要集中在ML1.0—1.5之间,这使该震级范围内的福建台网目录得到了极大扩充。重新定位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0 km之间,多数发生在10 km内的上地壳。沿长乐—诏安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地震分布集中且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性。在长乐—诏安断裂带上检测到较福建台网目录更多的地震,且地震活动性表现为西南段较强,东北段较弱,沿断裂带的震源深度分布由南向北逐渐变浅,与莫霍面深度的变化相一致。在与之共轭的永安—晋江断裂带上则北西段地震活动更为集中,而东南段地震活动稍显分散。重新识别与精定位后的地震与福建地区地壳水平形变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特点相一致。
洋脊俯冲对智利三联点南部孕震区尺度影响的动力学模拟
郭长升, 孙鹏超, 魏东平
, doi: 10.11939/jass.20210192
摘要:
智利三联点以北地震较多,智利三联点以南地震很少且热异常显著。为探究洋脊俯冲对由温度定义的孕震区的影响,以智利三联点区域的地质背景为基础建立二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洋脊俯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俯冲角度和汇聚速率等因素对孕震区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洋脊俯冲过程中孕震区宽度减小,导致智利三联点以南的地震远少于智利三联点以北。剖面附近的观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数值模拟可以大致反映智利三联点区域板块间的孕震区宽度和地表热流特征。当俯冲汇聚量相同时,板块间的汇聚速率越大,洋脊俯冲过程中孕震区则越宽且其下边界越深,海沟附近的地表热流越高。与汇聚速率相比,俯冲角度等因素对地表热流的影响较小。俯冲角度越大,洋脊俯冲过程中孕震区越窄。当数值模型包含剪切生热时,洋脊俯冲过程中孕震区宽度大约可减小至15 km,且孕震区很浅。这可导致智利三联点以南部分区域难以发生地震,出现观测不到和达-贝尼奥夫带的现象。 智利三联点以北地震较多,智利三联点以南地震很少且热异常显著。为探究洋脊俯冲对由温度定义的孕震区的影响,以智利三联点区域的地质背景为基础建立二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洋脊俯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俯冲角度和汇聚速率等因素对孕震区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洋脊俯冲过程中孕震区宽度减小,导致智利三联点以南的地震远少于智利三联点以北。剖面附近的观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数值模拟可以大致反映智利三联点区域板块间的孕震区宽度和地表热流特征。当俯冲汇聚量相同时,板块间的汇聚速率越大,洋脊俯冲过程中孕震区则越宽且其下边界越深,海沟附近的地表热流越高。与汇聚速率相比,俯冲角度等因素对地表热流的影响较小。俯冲角度越大,洋脊俯冲过程中孕震区越窄。当数值模型包含剪切生热时,洋脊俯冲过程中孕震区宽度大约可减小至15 km,且孕震区很浅。这可导致智利三联点以南部分区域难以发生地震,出现观测不到和达-贝尼奥夫带的现象。
基于地震学的台风监测研究
朱昕晖, 方孙珂, 林建民
, doi: 10.11939/jass.20220191
摘要:
台风是全球最具破坏力的气象灾害之一,由于台风过境时现场海洋观测资料相对匮乏,与目前对台风的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尚不相匹配.近年来,利用地震学观测资料与技术手段,通过台风激发的地震背景噪声,对台风进行监测的新方法逐渐兴起。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台风激发地震背景噪声机理、源区分布以及基于地震背景噪声的台风定位追踪、海浪参数反演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讨论并展望基于地震学的台风监测研究思路与热点。基于地震学的台风监测有望为传统台风观测与研究提供跨学科的观测资料与技术支持。 台风是全球最具破坏力的气象灾害之一,由于台风过境时现场海洋观测资料相对匮乏,与目前对台风的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尚不相匹配.近年来,利用地震学观测资料与技术手段,通过台风激发的地震背景噪声,对台风进行监测的新方法逐渐兴起。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台风激发地震背景噪声机理、源区分布以及基于地震背景噪声的台风定位追踪、海浪参数反演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讨论并展望基于地震学的台风监测研究思路与热点。基于地震学的台风监测有望为传统台风观测与研究提供跨学科的观测资料与技术支持。
1999年台湾集集MW7.6地震跨断层场地相对运动
徐龙军, 吕淼, 张恒, 于越, 谢礼立
, doi: 10.11939/jass.20220170
摘要:
为了获得断层地震动准确的残余位移信息,提出了一种变步长网格搜索地震动基线校正处理方法。基于1999年我国台湾MW7.6集集地震强震运动数据,探讨了断层附近地震动的位移特征,又通过地震动时程初始时刻的校正,获得了集集地震多组上、下盘台站之间的相对运动时程数据,分析了分别靠近断层的上、下盘场地之间相对运动的位移时程特征。结果显示,地震动的滑冲效应显著,断层的平均滑冲速度可高达1.4 m/s;断层盘间的相对运动类似于断层地震动的运动特征,且幅值更大;断层的残余位移约是盘间最大相对位移的80%. 为了获得断层地震动准确的残余位移信息,提出了一种变步长网格搜索地震动基线校正处理方法。基于1999年我国台湾MW7.6集集地震强震运动数据,探讨了断层附近地震动的位移特征,又通过地震动时程初始时刻的校正,获得了集集地震多组上、下盘台站之间的相对运动时程数据,分析了分别靠近断层的上、下盘场地之间相对运动的位移时程特征。结果显示,地震动的滑冲效应显著,断层的平均滑冲速度可高达1.4 m/s;断层盘间的相对运动类似于断层地震动的运动特征,且幅值更大;断层的残余位移约是盘间最大相对位移的80%.
基于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强震台站监测能力分析
丁莉莎, 谢剑波, 吴华灯, 廖一帆, 叶世山, 卢子晋, 马洁美, 吕仲杭
, doi: 10.11939/jass.20220146
摘要: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粤东密集台网的强震日常记录数据为基础,利用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密度函数,研究强震动台站背景噪声频谱的统计规律,建立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平均模型、最小模型以及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形成利用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与区域地震事件的频率-加速度幅值分布曲线互比的强震台站监测能力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我们得到不同台站每日背景噪声加速度有效值,并利用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及区域地震事件的频率-加速度幅值分布曲线估算强震台站记录不同震级区域地震事件的概率,实现台站的监测能力评价。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分析方法是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密度分布分析的延伸和拓展,也有助于工程地震学中频率域去噪低端截止频率的讨论;其中,不同台站的噪声下限由于仪器自噪声及环境噪声的相互作用而不同,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最小模型可以作为该台最优监测能力,是强震仪及观测环境的综合指标。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粤东密集台网的强震日常记录数据为基础,利用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密度函数,研究强震动台站背景噪声频谱的统计规律,建立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平均模型、最小模型以及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形成利用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与区域地震事件的频率-加速度幅值分布曲线互比的强震台站监测能力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我们得到不同台站每日背景噪声加速度有效值,并利用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及区域地震事件的频率-加速度幅值分布曲线估算强震台站记录不同震级区域地震事件的概率,实现台站的监测能力评价。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分布区间分析方法是背景噪声有效值概率密度分布分析的延伸和拓展,也有助于工程地震学中频率域去噪低端截止频率的讨论;其中,不同台站的噪声下限由于仪器自噪声及环境噪声的相互作用而不同,强震台站背景噪声最小模型可以作为该台最优监测能力,是强震仪及观测环境的综合指标。
地震海洋学新进展
宋海斌
, doi: 10.11939/jass.20230014
摘要:
多尺度动力过程是当前海洋学研究的重点。地震海洋学能在数百km的剖面上获得分辨率为10 m的高质量数据,基于该数据能够解析涡旋边缘的亚中尺度动力现象(如北冰洋地震剖面研究发现的漂亮旋臂)和内孤立波的振幅垂向结构,并能够进行内孤立波波形变化与混合参数分布叠合分析等,本文对这些方面获得的新认识和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共偏移距剖面叠前偏移方法充分利用多道地震的多次覆盖特点,获得随时间变化的一系列地震图像,为地震海洋学在海洋内部结构的时空演变研究方面增添了利器。因此,地震海洋学提供的新的时空视角必将在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多尺度动力过程是当前海洋学研究的重点。地震海洋学能在数百km的剖面上获得分辨率为10 m的高质量数据,基于该数据能够解析涡旋边缘的亚中尺度动力现象(如北冰洋地震剖面研究发现的漂亮旋臂)和内孤立波的振幅垂向结构,并能够进行内孤立波波形变化与混合参数分布叠合分析等,本文对这些方面获得的新认识和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共偏移距剖面叠前偏移方法充分利用多道地震的多次覆盖特点,获得随时间变化的一系列地震图像,为地震海洋学在海洋内部结构的时空演变研究方面增添了利器。因此,地震海洋学提供的新的时空视角必将在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2014年云南鲁甸MW6.1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
刘奕君, 李小军, 赵晓芬, 徐超, 温增平
, doi: 10.11939/jass.20220216
摘要:
基于震源运动学模型,采用宽频带混合模拟方法,对鲁甸地震开展了考虑复杂震源破裂过程的地震动模拟,将代表性场点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的强震记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震源模型对场点强地面运动特征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就震源尺度有限的中等地震而言,地震矩相近的不同震源破裂模型对震中距稍远场点的地震动影响差异相对较小,而对近震源区场点的地震动特征影响差异较为明显。另外,得出的不同震源模型模拟的地震动参数空间分布结果显示,不同震源模型对地震动空间分布形态有显著影响。因此,精细的震源模型对合理估计近震源区地震动特征及近震源区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震源运动学模型,采用宽频带混合模拟方法,对鲁甸地震开展了考虑复杂震源破裂过程的地震动模拟,将代表性场点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的强震记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震源模型对场点强地面运动特征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就震源尺度有限的中等地震而言,地震矩相近的不同震源破裂模型对震中距稍远场点的地震动影响差异相对较小,而对近震源区场点的地震动特征影响差异较为明显。另外,得出的不同震源模型模拟的地震动参数空间分布结果显示,不同震源模型对地震动空间分布形态有显著影响。因此,精细的震源模型对合理估计近震源区地震动特征及近震源区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价值。
伍德拉克裂谷地区的海底地震仪方位和地壳结构
高佳, 于有强
, doi: 10.11939/jass.20220091
摘要:
伍德拉克裂谷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是发育在澳大利亚板块和西南太平洋板块碰撞带中的年轻大陆裂谷,为研究汇聚构造背景下裂谷起始演化的地壳结构提供了理想场所。伍德拉克裂谷海域地区海水层的存在使得获取高质量地震数据成为难题,而数据的获取主要依赖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graph,缩写为OBS)。OBS的布放一般是自由下落式,其地震计的北向水平分量方位与地理北向通常不一致,这使得利用三分量波形数据的反演结果产生了较大误差甚至失效,例如接收函数方法。为确定伍德拉克裂谷地区OBS水平分量的方位偏转角度,本文同时引入纵波和瑞雷面波偏振分析方法进行方位校正,并利用校正后的三分量波形数据开展接收函数研究,进而约束该裂谷海域地区的地壳结构。结果分析表明,OBS方位校正后,其获得的可用接收函数波形数量显著增多,并且利用纵波偏振分析校正后的数据处理获得了更加合理的地壳结构。基于在该裂谷地区获得的地壳构造结果,基里比斯盆地和裂谷扩张轴所在的古迪纳夫盆地呈现对比鲜明的地壳结构特征:古迪纳夫盆地的地壳厚度朝着裂谷扩张轴处减薄,其平均值为(33.3±2.42) km;基里比斯盆地的地壳厚度更薄,平均值为(24.1±5.44) km。此外,研究区域内所有OBS处均观测到了较高的地壳纵横波速比值,这可能是巴布亚超镁铁质岩体富集和古俯冲残片脱水熔融共同作用的结果。 伍德拉克裂谷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是发育在澳大利亚板块和西南太平洋板块碰撞带中的年轻大陆裂谷,为研究汇聚构造背景下裂谷起始演化的地壳结构提供了理想场所。伍德拉克裂谷海域地区海水层的存在使得获取高质量地震数据成为难题,而数据的获取主要依赖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graph,缩写为OBS)。OBS的布放一般是自由下落式,其地震计的北向水平分量方位与地理北向通常不一致,这使得利用三分量波形数据的反演结果产生了较大误差甚至失效,例如接收函数方法。为确定伍德拉克裂谷地区OBS水平分量的方位偏转角度,本文同时引入纵波和瑞雷面波偏振分析方法进行方位校正,并利用校正后的三分量波形数据开展接收函数研究,进而约束该裂谷海域地区的地壳结构。结果分析表明,OBS方位校正后,其获得的可用接收函数波形数量显著增多,并且利用纵波偏振分析校正后的数据处理获得了更加合理的地壳结构。基于在该裂谷地区获得的地壳构造结果,基里比斯盆地和裂谷扩张轴所在的古迪纳夫盆地呈现对比鲜明的地壳结构特征:古迪纳夫盆地的地壳厚度朝着裂谷扩张轴处减薄,其平均值为(33.3±2.42) km;基里比斯盆地的地壳厚度更薄,平均值为(24.1±5.44) km。此外,研究区域内所有OBS处均观测到了较高的地壳纵横波速比值,这可能是巴布亚超镁铁质岩体富集和古俯冲残片脱水熔融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动源海底地震仪记录数据的时间问题及原因分析
白琨琳, 范朝焰, 万奎元, 张成龙, 夏少红
, doi: 10.11939/jass.20220206
摘要:
简要概括了国产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数据处理中常见的时间异常现象,以OBS2020-1测线的实际处理为主并结合了OBS处理中对数据异常校正取得的部分进展为实例,通过检查数据记录格式、计算相邻数据文件间的时间差、对比不同处理方法所得剖面的区别、分析初始时间和采样时间是否异常、使用数据重采样等手段,对OBS时间异常问题进行了分类处理和校正。分析显示,国产OBS在数据记录中普遍存在的时间问题大部分均能解决,通过本文提供的方法可以避免处理不当所导致的OBS地震剖面出现同相轴“断阶”、“倾斜”,甚至“缺失”等现象,确保了有效震相的完整性,有效解决了OBS数据时间异常问题,提高了数据的质量和利用率,为后续开展走时层析成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对今后主动源OBS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提供了借鉴。 简要概括了国产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数据处理中常见的时间异常现象,以OBS2020-1测线的实际处理为主并结合了OBS处理中对数据异常校正取得的部分进展为实例,通过检查数据记录格式、计算相邻数据文件间的时间差、对比不同处理方法所得剖面的区别、分析初始时间和采样时间是否异常、使用数据重采样等手段,对OBS时间异常问题进行了分类处理和校正。分析显示,国产OBS在数据记录中普遍存在的时间问题大部分均能解决,通过本文提供的方法可以避免处理不当所导致的OBS地震剖面出现同相轴“断阶”、“倾斜”,甚至“缺失”等现象,确保了有效震相的完整性,有效解决了OBS数据时间异常问题,提高了数据的质量和利用率,为后续开展走时层析成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对今后主动源OBS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提供了借鉴。
关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级高估的讨论
刘静, 徐晶, 偶奇, 韩龙飞, 王子君, 邵志刚, 张培震, 姚文倩, 王鹏
, doi: 10.11939/jass.20220051
摘要: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W=7.9±0.2,与文献和大众广泛接受的M81/2的数值差别较大。本文通过对震级标度及其演化历史的总结和梳理,阐述了仪器记录早期阶段基于震波波形幅度和频率的震级标定存在系统偏差的问题,这与仪器限制、台站稀疏、标定不统一等因素有关,使得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同时期世界上其它一些重要大地震的震级不同程度被高估。在各种震级标度中,矩震级MW与地震破裂面积和位移等物理参数关联,是地震大小的最佳标定方法。震级作为表述地震大小和能量的重要参数,被广泛地用于评估断层未来的地震潜势,震级的偏差对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样式的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并造成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灾害评估等产品的可信度发生重大偏差。因此,本文倡导对历史地震震级进行检验和修订,并建议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采用矩震级MW (7.9±0.2)表示,修正后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MW7.9,MS8.0)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MW7.8,MS8.1)的震级相当。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W=7.9±0.2,与文献和大众广泛接受的M81/2的数值差别较大。本文通过对震级标度及其演化历史的总结和梳理,阐述了仪器记录早期阶段基于震波波形幅度和频率的震级标定存在系统偏差的问题,这与仪器限制、台站稀疏、标定不统一等因素有关,使得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同时期世界上其它一些重要大地震的震级不同程度被高估。在各种震级标度中,矩震级MW与地震破裂面积和位移等物理参数关联,是地震大小的最佳标定方法。震级作为表述地震大小和能量的重要参数,被广泛地用于评估断层未来的地震潜势,震级的偏差对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样式的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并造成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灾害评估等产品的可信度发生重大偏差。因此,本文倡导对历史地震震级进行检验和修订,并建议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采用矩震级MW (7.9±0.2)表示,修正后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MW7.9,MS8.0)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MW7.8,MS8.1)的震级相当。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破裂过程
戴丹青, 杨志高, 孙丽
, doi: 10.11939/jass.20220032
摘要:
基于近台强震波形数据可快速且稳定地反演地震破裂过程。利用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实施过程中青海地区新建和改建的强震动观测台站的波形数据,基于迭代反褶积和叠加法(IDS)对2022年1月8日青海MS6.9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显示:破裂自初始破裂点向南东东方向扩展的单侧破裂,持续时间约14 s (主要集中在2—8 s),最大滑动量为3.6 m,破裂长度约为20 km。这表明破裂在纵向上自深部向浅部扩展,这与现场调查的地表破裂吻合。余震序列空间分布展示出显著的分段特征,预示破裂区复杂的构造,该地区未来仍然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基于近台强震波形数据可快速且稳定地反演地震破裂过程。利用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实施过程中青海地区新建和改建的强震动观测台站的波形数据,基于迭代反褶积和叠加法(IDS)对2022年1月8日青海MS6.9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显示:破裂自初始破裂点向南东东方向扩展的单侧破裂,持续时间约14 s (主要集中在2—8 s),最大滑动量为3.6 m,破裂长度约为20 km。这表明破裂在纵向上自深部向浅部扩展,这与现场调查的地表破裂吻合。余震序列空间分布展示出显著的分段特征,预示破裂区复杂的构造,该地区未来仍然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区域宽频地震波形反演所揭示的2022年1月青海门源MS6.9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朱音杰, 罗艳, 赵里
, doi: 10.11939/jass.20220148
摘要:
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反演方法,利用区域宽频带数据反演了2022年1月青海门源MS6.9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并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重定位结果判断发震断层走向。综合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为NWW向,主要以走滑为主;破裂主要发生在震源两侧,可能存在着双侧破裂,在震后2 s、9 s出现破裂极大值,最大错动量约为1.5 m,位于深度约6 km处,发生明显破裂的深度约为16 km,地表破裂长度约20 km;此次地震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1.23×1019 N·m,相当于矩震级MW6.7。地震能量主要在前15 s释放;发震断层面的倾角为84.6°,接近于垂直,由于破裂范围较大,所以发生明显错动分布的地表投影也长达34 km。 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反演方法,利用区域宽频带数据反演了2022年1月青海门源MS6.9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并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重定位结果判断发震断层走向。综合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为NWW向,主要以走滑为主;破裂主要发生在震源两侧,可能存在着双侧破裂,在震后2 s、9 s出现破裂极大值,最大错动量约为1.5 m,位于深度约6 km处,发生明显破裂的深度约为16 km,地表破裂长度约20 km;此次地震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1.23×1019 N·m,相当于矩震级MW6.7。地震能量主要在前15 s释放;发震断层面的倾角为84.6°,接近于垂直,由于破裂范围较大,所以发生明显错动分布的地表投影也长达34 km。
局部场地地震动高频衰减系数估计模型
稂子平, 俞瑞芳, 肖亮, 傅磊, 周健
, doi: 10.11939/jass.20220053
摘要:
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进行地震动模拟时,选用合理的参数描述特定局部场地近地表高频衰减特征,对评价地震动模拟结果的正确与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工程场址地震动参数预测中,如何快速确定该参数的取值,是实际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对场地高频衰减系数κ0和平均剪切波速VS30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选取国内外学者基于计算得到的546个κ0系数,采用一定时窗内的κ0均方根值讨论其随平均剪切波速VS30增大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虽然κ0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但其均方根值随着VS30的增大,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 为了得到合理的κ0估计模型,分别采用线性函数、多项式函数、对数线性函数和双对数线性函数对κ0均方根值和vS30关系进行初步拟合,结果表明,对数线性函数能够较好地描述κ0VS30之间的关系。 最后,基于筛选得到的477个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拟合,建立了适合于工程应用的κ0- vS模型。经过对模型适用性的分析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κ0估计模型在预测工程场址地震动参数时能够合理估计地震动的高频衰减影响。 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进行地震动模拟时,选用合理的参数描述特定局部场地近地表高频衰减特征,对评价地震动模拟结果的正确与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工程场址地震动参数预测中,如何快速确定该参数的取值,是实际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对场地高频衰减系数κ0和平均剪切波速VS30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选取国内外学者基于计算得到的546个κ0系数,采用一定时窗内的κ0均方根值讨论其随平均剪切波速VS30增大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虽然κ0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但其均方根值随着VS30的增大,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 为了得到合理的κ0估计模型,分别采用线性函数、多项式函数、对数线性函数和双对数线性函数对κ0均方根值和vS30关系进行初步拟合,结果表明,对数线性函数能够较好地描述κ0VS30之间的关系。 最后,基于筛选得到的477个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拟合,建立了适合于工程应用的κ0- vS模型。经过对模型适用性的分析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κ0估计模型在预测工程场址地震动参数时能够合理估计地震动的高频衰减影响。